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08:35
  交往体现了人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了交往思想,揭示了交往思想在唯物史观中的作用。虽然,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交往与唯物史观中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但他们并未明确界定“交往”“交往形式”等概念,以致学术界对交往思想的理解至今仍存在一些分歧,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交往形式”等术语是否是形成“生产关系”的过渡概念?“交往形式”是否与建立在政治经济学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有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文献的梳理,努力探究交往思想的本真内涵,通过对学术界各种分歧的简要述评,阐明“交往形式”与“生产关系”的区别和联系,得出“交往形式”的内涵大于“生产关系”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思想的当代价值。 

【文章来源】: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交往思想的理解研究
        2.2 对交往思想在唯物史观中的作用研究
        2.3 关于交往思想的当代意义研究
        2.4 对交往思想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思想的形成
    1.1 交往思想的萌芽:从自我意识哲学的交往观到唯物主义交往观
        1.1.1 自我意识视域下的交往
        1.1.2 与自我意识决裂,从社会现实生活角度去考察交往
        1.1.3 走向唯物主义的交往
    1.2 交往思想的初创:从人本学唯物主义交往观到交往实践观
        1.2.1 异化劳动视域下的“交往”
        1.2.2 交往思想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基础
        1.2.3 “交往”的实践理论基础
    1.3 交往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思想的解读
    2.1 交往思想的基本规定
        2.1.1 现实的个人是交往的逻辑前提
        2.1.2 交往根源于物质活动
        2.1.3 交往具有社会历史性
    2.2 交往思想的多重维度
        2.2.1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2.2.2 地域交往和世界交往
        2.2.3 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和军事交往
    2.3 交往在唯物史观中的作用
        2.3.1 交往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
        2.3.2 交往是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催化剂
        2.3.3 普遍交往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等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的关系
    3.1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等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的三种理解
        3.1.1 “交往”等术语是形成“生产关系”的过渡概念
        3.1.2 “交往”等术语并不是“正在形成中的生产关系”
        3.1.3 被“生产”决定的“交往形式”=商品交换或价值交换
    3.2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等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之辨
        3.2.1 “交往”等术语并不是形成“生产关系”的过渡概念
        3.2.2 “交往”的相对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产的“命定论”
        3.2.3 “交往形式”的内涵大于“生产关系”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思想的当代意义
    4.1 交往与历史发展
        4.1.1 交往打破了传统“历史进化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固化思维
        4.1.2 交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把钥匙
        4.1.3 交往是实现共产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4.2 交往与人的发展
        4.2.1 现实交往中的交往异化与扬弃
        4.2.2 交往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的个人概念的生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依据[J]. 蔺庆春.  山东社会科学. 2018(12)
[2]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交往理论[J]. 冯潇.  江西社会科学. 2017(06)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探究[J]. 李秋梅.  南方论刊. 2017(06)
[4]《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分工、生产关系的关系探究[J]. 庾虎.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2)
[5]《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思想的逻辑结构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J]. 安启念.  哲学动态. 2017(02)
[6]当代中国炫耀性消费的哲学考察[J]. 宁全荣,张馨.  宁夏社会科学. 2016(05)
[7]《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形式概念辨正[J]. 张永庆.  理论月刊. 2015(10)
[8]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从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视角审视[J]. 黄建烽.  理论探讨. 2013(06)
[9]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的认识[J]. 程芳.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2(11)
[10]《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何以被误读和低估[J]. 席大民.  天津社会科学. 2012(04)

博士论文
[1]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 马新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硕士论文
[1]马克思的交往思想[D]. 李真.山东大学 2015
[2]从生存论的角度看马克思哲学的“交往”[D]. 王彦英.山东大学 2008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概念[D]. 姜海波.清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79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279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5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