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学术思想中的三种思维方式
发布时间:2021-11-03 21:40
作为先秦学者典范,荀子思想体系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兼容性,这得益于荀子优异的思维品质。峻切庄严的时代感与淡却疏离的参与意识令荀子的思考呈现为更具客观性和学术化的姿态。荀子一生的学思历程可分为由人文世界客观价值的开辟到历史中价值延续和内在一致性的考察,再到礼乐成教使命承当三个阶段,我们可从荀子学术思想的论述中辨识出三个维度:个人伦理与政治客观性的分野,古今视域的辨识与历史意识的获得,以及语言和人类理解的前提。它们具有内在升进的逻辑关联,并分别对应着荀子的三种思维方式:统类式思维,生成式思维与感应式思维。统类式思维侧重于行为伦理和政治伦理的界定与构架,包含了对圣人与王者价值典范的思考,并对通达于此的价值层级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肯定。生成式思维藉由对历史演变的共时性阐释说以寻求历史延续中的一致性,并最终导向了文化共同体的思考,重视历史与现世关系的融合。在感应式思维中,以承认生命主体的平等与客观性为开端,取径于对历史理解和自我认识的思考,并最终归向于澄清人类理解可能性与条件。籍此,荀子对礼乐之道的内在根源进行了发生论重构,并在更广阔的维度上确立了其存在的意义,而价值世界和历史视野共同催生了礼乐教化...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意义与选题目的
1.绍述传统与当下关怀
2.概念与立场的辨析
(二)荀子思维方式研究综述
1.认识论立场的思维方式研究
2.思想史立场的内在理路考察
3.思维方式专题研究
4.存在意识与中国本位下的思维方式研究
(三)研究思路
1.从思想史的静态书写到动态书写
2.中国本位的观照
一、时代感受、思想风格与思维方式
(一)荀子学术思想演变脉络
1.取法孔门与内在价值的客观化
2.融汇百家与历史视野的开辟
3.摄智归仁与礼乐之道的执定
(二)时代感受与思想风格
1.荀子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2.竣切庄严的的时代感
3.思想风格:仁智双运,烛照幽微
(三)荀子的学术气象——兼与孔孟之比较
1.荀子的学术气象
2.学术脉络的比较
3.进退出处的比较
4.文字风格的比较
(四)思想风格与思维方式
1.思想风格与“统类式”思维
2.思想风格与“生成”、“感应”式思维
二、荀子的统类式思维
(一)价值世界中的统类式思维
1.人禽之别:伦理世界的开辟
2.尧舜不让天下:政治客观性的建立
3.圣者尽伦与王者尽制:人文价值的充量展现
(二)价值层级中的统类式思维
1.统类的层级与通达
2.统类与知识
(三)统类式思维的限度
1.“统类”之心的运用有其界限
2.“统类式”思维未能体现变化
3.“统类式”思维不具根本性
三、荀子的生成式思维
(一)从“统类”到“生成”的思想脉络
1.“道”与时间性
2.“生成式”思维的动态性
3.荀子个人的生命体验
(二)类聚与整合——历史书写中的生成式思维
1.历史书写(表现)与转义
2.个体的呈现
3.历史中的变化
(三)历史时代与演变中的生成式思维
1.历史回忆与身份认同的构建
2.传统的连续性
(四)传统与当下关系中的生成式思维
1.决定论的破除与未来的开放性
2.现在的过去化与传统的延续
四、荀子的感应式思维
(一)生成式思维与感应式思维的转捩
1.过去、历史及传统延续的当下性
2.从历史理解到自我认识
(二)感通内外过程中的感应式思维
1.自然与人文世界中的感应
2.感通之仁:感觉主体与人我平等的建立
3.思维层级的超越:解蔽
(三)人类理解和礼乐之道中的感应式思维
1.转向语言:现实的复归
2.礼乐之道与感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君毅荀学诠释及《荀子》理解的新可能——以唐君毅的诠释学立场为参照[J]. 马斗成,李遥. 中原文化研究. 2019(06)
[2]论荀子的“统类”思维及其意义[J]. 崔涛,刘周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03)
[3]《性恶》非荀子所作新证[J]. 王泽春. 中国哲学史. 2018(02)
[4]礼养与性朴:《荀子·礼论》研究[J]. 刘荣茂. 现代哲学. 2017(06)
[5]早期中国的感应思维——四种模式及其理性诉求[J]. 李巍. 哲学研究. 2017(11)
[6]“道礼宪而一制度”——荀子礼论与客观化的一种理解[J]. 东方朔.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7]本源论与传统儒家思维方式[J]. 沈顺福. 河北学刊. 2017(02)
[8]荀子的礼义之统与统类心[J]. 王凯歌,袁刚.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9]在“体认”与“默会”之间——论中西文论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趋同[J]. 李春青.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1)
[10]论荀子以“类”为核心的道德认识方法[J]. 陈默. 道德与文明. 2016(05)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历史观研究[D]. 陈典平.西北大学 2017
[2]“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D]. 金妍妍.中南大学 2012
[3]荀子“分”思想的法哲学分析[D]. 陈伟.重庆大学 2012
[4]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 王楷.北京大学 2008
[5]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D]. 陈荣庆.西北大学 2007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 辛田.陕西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荀子伦理思想的逻辑机制研究[D]. 姚文杰.南京大学 2014
[2]论荀子历史思想中的时变与不变[D]. 阚琉声.吉林大学 2012
[3]荀子思想内在思维方式研究[D]. 白立超.西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74387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意义与选题目的
1.绍述传统与当下关怀
2.概念与立场的辨析
(二)荀子思维方式研究综述
1.认识论立场的思维方式研究
2.思想史立场的内在理路考察
3.思维方式专题研究
4.存在意识与中国本位下的思维方式研究
(三)研究思路
1.从思想史的静态书写到动态书写
2.中国本位的观照
一、时代感受、思想风格与思维方式
(一)荀子学术思想演变脉络
1.取法孔门与内在价值的客观化
2.融汇百家与历史视野的开辟
3.摄智归仁与礼乐之道的执定
(二)时代感受与思想风格
1.荀子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2.竣切庄严的的时代感
3.思想风格:仁智双运,烛照幽微
(三)荀子的学术气象——兼与孔孟之比较
1.荀子的学术气象
2.学术脉络的比较
3.进退出处的比较
4.文字风格的比较
(四)思想风格与思维方式
1.思想风格与“统类式”思维
2.思想风格与“生成”、“感应”式思维
二、荀子的统类式思维
(一)价值世界中的统类式思维
1.人禽之别:伦理世界的开辟
2.尧舜不让天下:政治客观性的建立
3.圣者尽伦与王者尽制:人文价值的充量展现
(二)价值层级中的统类式思维
1.统类的层级与通达
2.统类与知识
(三)统类式思维的限度
1.“统类”之心的运用有其界限
2.“统类式”思维未能体现变化
3.“统类式”思维不具根本性
三、荀子的生成式思维
(一)从“统类”到“生成”的思想脉络
1.“道”与时间性
2.“生成式”思维的动态性
3.荀子个人的生命体验
(二)类聚与整合——历史书写中的生成式思维
1.历史书写(表现)与转义
2.个体的呈现
3.历史中的变化
(三)历史时代与演变中的生成式思维
1.历史回忆与身份认同的构建
2.传统的连续性
(四)传统与当下关系中的生成式思维
1.决定论的破除与未来的开放性
2.现在的过去化与传统的延续
四、荀子的感应式思维
(一)生成式思维与感应式思维的转捩
1.过去、历史及传统延续的当下性
2.从历史理解到自我认识
(二)感通内外过程中的感应式思维
1.自然与人文世界中的感应
2.感通之仁:感觉主体与人我平等的建立
3.思维层级的超越:解蔽
(三)人类理解和礼乐之道中的感应式思维
1.转向语言:现实的复归
2.礼乐之道与感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君毅荀学诠释及《荀子》理解的新可能——以唐君毅的诠释学立场为参照[J]. 马斗成,李遥. 中原文化研究. 2019(06)
[2]论荀子的“统类”思维及其意义[J]. 崔涛,刘周松.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03)
[3]《性恶》非荀子所作新证[J]. 王泽春. 中国哲学史. 2018(02)
[4]礼养与性朴:《荀子·礼论》研究[J]. 刘荣茂. 现代哲学. 2017(06)
[5]早期中国的感应思维——四种模式及其理性诉求[J]. 李巍. 哲学研究. 2017(11)
[6]“道礼宪而一制度”——荀子礼论与客观化的一种理解[J]. 东方朔.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7]本源论与传统儒家思维方式[J]. 沈顺福. 河北学刊. 2017(02)
[8]荀子的礼义之统与统类心[J]. 王凯歌,袁刚.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9]在“体认”与“默会”之间——论中西文论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趋同[J]. 李春青. 社会科学战线. 2017(01)
[10]论荀子以“类”为核心的道德认识方法[J]. 陈默. 道德与文明. 2016(05)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历史观研究[D]. 陈典平.西北大学 2017
[2]“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D]. 金妍妍.中南大学 2012
[3]荀子“分”思想的法哲学分析[D]. 陈伟.重庆大学 2012
[4]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 王楷.北京大学 2008
[5]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D]. 陈荣庆.西北大学 2007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 辛田.陕西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荀子伦理思想的逻辑机制研究[D]. 姚文杰.南京大学 2014
[2]论荀子历史思想中的时变与不变[D]. 阚琉声.吉林大学 2012
[3]荀子思想内在思维方式研究[D]. 白立超.西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74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74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