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进步思想
发布时间:2021-11-06 20: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内外环境以及国内经济增长要素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转型最本质、最根本的要求和任务就是更换经济增长动力。国际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发展环境恶劣使得中国长期依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受到挑战,传统经济增长动力的作用减弱,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也在消失。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意识到强化自身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中国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具有一定的优势。诸如,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具备了强大资本优势,包括雄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并且中国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市场优势等。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既有外部的国际制约因素又有国内政府层面以及企业层面上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创新动力的释放。当下,中国的综合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科技创新还未充分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比较小。从本质上讲,经济增长动力还未转换为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顺利转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马克...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78—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趋势图
一方面,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作用已经明显降低,亟需寻找和培育新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到了转型升级阶段,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必然要求转换升级经济的增长动力。(1)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所致具体来看,从需求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和出口为主;从供给角度来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以劳动、资本、资源、技术等要素配置为主。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可以归结为需求侧中的投资和出口拉动。武鹏(2013)、余永泽(2015)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源自资本投入,TFP的贡献仍旧较低。黄泰岩(2014)指出,在中国第二次动力转型的1998—2012年,投资始终占据主要地位,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是“以投资为主导的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106]。“中国经济多年以来的高速追赶主要得益于需求侧增长动力,即通过多轮的经济刺激,来扩大‘投资、消费、出口’总需求”[10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投资的驱动作用变弱。
二、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政府主导投资的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点自此也开始逐渐降低,资本投资率在下降,隐藏的结构性问题也开始显现。其次,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受国内外双重的影响也明显乏力。如2-3图所示,中国1981-1989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14.5%,1990-1994年迅速提高到32%,在加入WTO后2000-2005年达到38.4%的峰值,此后下降趋势明显2012-2013年仅为6.2%。2002年到2007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扩大,贸易规模迅速增长,出口跃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上升至41.08%[108],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9.74%上升到2006年的65.17%[109],成为经济迅速增长重要的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衰退,外需疲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加剧,出口导向型经济受阻,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9.2%,而当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低至-42.6%,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制构建与制度优化[J]. 王定祥,黄莉. 改革. 2019(05)
[2]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和转型冲击[J]. 申萌,万海远,李凯杰. 统计研究. 2019(03)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文化与经济研究——第四届文化与经济论坛综述[J]. 林建浩,徐现祥,才国伟. 经济研究. 2018(11)
[4]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任保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8(05)
[5]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J]. 陈宝明,田杰棠,贺俊,李东红,李钢. 中国科技论坛. 2018(08)
[6]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制度质量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J]. 陶长琪,彭永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7)
[7]创新驱动战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现实、政策选择及制度保障[J]. 钟春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8]论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之源[J]. 张建刚.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8(03)
[9]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和标志[J]. 郭英远,张胜.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6)
[10]技术进步偏向、要素累积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构成——基于一种新的非参数分解方法的实证研究[J]. 陈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博士论文
[1]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研究[D]. 武文风.南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80446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78—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趋势图
一方面,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作用已经明显降低,亟需寻找和培育新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到了转型升级阶段,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必然要求转换升级经济的增长动力。(1)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所致具体来看,从需求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和出口为主;从供给角度来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以劳动、资本、资源、技术等要素配置为主。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可以归结为需求侧中的投资和出口拉动。武鹏(2013)、余永泽(2015)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源自资本投入,TFP的贡献仍旧较低。黄泰岩(2014)指出,在中国第二次动力转型的1998—2012年,投资始终占据主要地位,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是“以投资为主导的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106]。“中国经济多年以来的高速追赶主要得益于需求侧增长动力,即通过多轮的经济刺激,来扩大‘投资、消费、出口’总需求”[10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投资的驱动作用变弱。
二、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政府主导投资的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点自此也开始逐渐降低,资本投资率在下降,隐藏的结构性问题也开始显现。其次,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受国内外双重的影响也明显乏力。如2-3图所示,中国1981-1989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14.5%,1990-1994年迅速提高到32%,在加入WTO后2000-2005年达到38.4%的峰值,此后下降趋势明显2012-2013年仅为6.2%。2002年到2007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扩大,贸易规模迅速增长,出口跃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上升至41.08%[108],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9.74%上升到2006年的65.17%[109],成为经济迅速增长重要的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衰退,外需疲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加剧,出口导向型经济受阻,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9.2%,而当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低至-42.6%,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制构建与制度优化[J]. 王定祥,黄莉. 改革. 2019(05)
[2]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和转型冲击[J]. 申萌,万海远,李凯杰. 统计研究. 2019(03)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文化与经济研究——第四届文化与经济论坛综述[J]. 林建浩,徐现祥,才国伟. 经济研究. 2018(11)
[4]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变化及其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 任保平. 社会科学辑刊. 2018(05)
[5]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J]. 陈宝明,田杰棠,贺俊,李东红,李钢. 中国科技论坛. 2018(08)
[6]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制度质量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J]. 陶长琪,彭永樟.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8(07)
[7]创新驱动战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现实、政策选择及制度保障[J]. 钟春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8]论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之源[J]. 张建刚.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8(03)
[9]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和标志[J]. 郭英远,张胜.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6)
[10]技术进步偏向、要素累积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构成——基于一种新的非参数分解方法的实证研究[J]. 陈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博士论文
[1]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研究[D]. 武文风.南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80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80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