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布洛陀史诗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
发布时间:2021-11-06 23:11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可以洞见布洛陀史诗中"造"字、"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句式及"对比叙事"中分别呈现的"和谐""统一""包容"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其中,"和谐"思想注重在布洛陀的"造"中把握人与人之间重想法、厚个体的民主式沟通理念和人与动物互补协助的生态式共存意识;"统一"思想强调"布洛陀是集体智慧、意志、价值指向"的共识,折射出凸显壮族民众主体地位的双向互动性沟通制度;"包容"思想中"体"的多元复杂性推动人们判断优劣,以否定与发展在相互摩荡、渗透、往复、循环中形成的动力助推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壮族布洛陀史诗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既自成一体,又呈现出相互联系、逐次递进的逻辑思路。
【文章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4)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造”字的意象图式
“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句式蕴含的“聚拢”意象图式,见图2。“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叠用的祈使句句式强调了壮族民众以布洛陀为集体智慧、意志、价值指向的共识,暗含民众信任和依赖布洛陀的心理,折射出壮族民众向布洛陀“聚拢”的“统一”共同体思想。《古壮字字典》中,“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中“问”的壮文拼音形式为“cam”,释义为“问”,所举例句为“问阿妹去哪”[6]58。句式关系方面,“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是祈使句的句式。祈使句“表示命令、建议、请求、阻止他人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谓语一般由述人、可控、动性较强的动态动词来充任”[12]。“去问”的动作是由民众发出的,是可控的、动性较强的,体现出肯定、建议甚至是命令的语气。个体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下意识的做法就是去问部落首领、去问布洛陀,由单个个体到个体组成的集体,汇聚成大趋势并且指向布洛陀。在与自然抗争的时代,布洛陀凭借自身智慧带领壮族民众共同对抗自然力量,寻求更好的生存之道,例如寻水、造火、耕田、养殖等。壮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之后,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纠纷和矛盾增多,布洛陀凭借自身威望化解人们的矛盾,例如调解父子怨、婆媳怨、兄弟怨等。人们对布洛陀产生了深深的信任和依赖之情,逢事便“问”,是人们共同的意识和行动,标示了“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因此,上述的“对比叙事”的意象图式体现为一种“循环”图式,见图3。“包容”一“体”昭示了限定范围中人、事、物、思想、文化等内容的多元复杂性,折射出人们思想、行动的错综交杂,“对比叙事”推动人们比较优劣,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暗示了壮族民众思想深处择善弃恶、敬祖敬长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汉王和祖王两兄弟由结怨到解怨,由争斗到和好,成为壮族社会调解人际关系的典范事例。史诗对汉王的评价是“心善良”“品质好”,流露出善良的人得到好报、不善之人遭到惩罚的价值倾向:“心善良神不欺负,命好仙人还救助,自受过世人……有(一)日还怨命,限定水淹天,有(一)日要死绝”[13]2417。“择善弃恶、敬祖敬长”观念是壮族民众对比好与坏的行为时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善”的行为得到了人们正面的肯定,“不善”的行为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人们也借此警醒自身和告诫后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知视角下汉英语言祈使构式压制研究[J]. 李青. 大连大学学报. 2019(01)
[2]壮族民间信仰起源、发展与复兴——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 覃丽丹. 广西民族研究. 2017(04)
[3]壮族家庭伦理解析——循《布洛陀经诗》思想之流而展开[J]. 罗森壬. 广西民族研究. 2013(01)
[4]论布洛陀身份的多重文化内涵[J]. 李斯颖.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5]崇尚物我共存与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J]. 潘其旭. 宗教与民族. 2006(00)
[6]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J]. 牟钟鉴. 广西民族研究. 2005(02)
[7]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J]. 覃乃昌. 广西民族研究. 2003(03)
[8]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J]. 吴仕民. 民族研究. 1991(06)
本文编号:3480702
【文章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6(04)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造”字的意象图式
“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句式蕴含的“聚拢”意象图式,见图2。“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叠用的祈使句句式强调了壮族民众以布洛陀为集体智慧、意志、价值指向的共识,暗含民众信任和依赖布洛陀的心理,折射出壮族民众向布洛陀“聚拢”的“统一”共同体思想。《古壮字字典》中,“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中“问”的壮文拼音形式为“cam”,释义为“问”,所举例句为“问阿妹去哪”[6]58。句式关系方面,“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是祈使句的句式。祈使句“表示命令、建议、请求、阻止他人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谓语一般由述人、可控、动性较强的动态动词来充任”[12]。“去问”的动作是由民众发出的,是可控的、动性较强的,体现出肯定、建议甚至是命令的语气。个体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下意识的做法就是去问部落首领、去问布洛陀,由单个个体到个体组成的集体,汇聚成大趋势并且指向布洛陀。在与自然抗争的时代,布洛陀凭借自身智慧带领壮族民众共同对抗自然力量,寻求更好的生存之道,例如寻水、造火、耕田、养殖等。壮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之后,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纠纷和矛盾增多,布洛陀凭借自身威望化解人们的矛盾,例如调解父子怨、婆媳怨、兄弟怨等。人们对布洛陀产生了深深的信任和依赖之情,逢事便“问”,是人们共同的意识和行动,标示了“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因此,上述的“对比叙事”的意象图式体现为一种“循环”图式,见图3。“包容”一“体”昭示了限定范围中人、事、物、思想、文化等内容的多元复杂性,折射出人们思想、行动的错综交杂,“对比叙事”推动人们比较优劣,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暗示了壮族民众思想深处择善弃恶、敬祖敬长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汉王和祖王两兄弟由结怨到解怨,由争斗到和好,成为壮族社会调解人际关系的典范事例。史诗对汉王的评价是“心善良”“品质好”,流露出善良的人得到好报、不善之人遭到惩罚的价值倾向:“心善良神不欺负,命好仙人还救助,自受过世人……有(一)日还怨命,限定水淹天,有(一)日要死绝”[13]2417。“择善弃恶、敬祖敬长”观念是壮族民众对比好与坏的行为时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善”的行为得到了人们正面的肯定,“不善”的行为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人们也借此警醒自身和告诫后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知视角下汉英语言祈使构式压制研究[J]. 李青. 大连大学学报. 2019(01)
[2]壮族民间信仰起源、发展与复兴——壮族民间信仰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 覃丽丹. 广西民族研究. 2017(04)
[3]壮族家庭伦理解析——循《布洛陀经诗》思想之流而展开[J]. 罗森壬. 广西民族研究. 2013(01)
[4]论布洛陀身份的多重文化内涵[J]. 李斯颖.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5]崇尚物我共存与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J]. 潘其旭. 宗教与民族. 2006(00)
[6]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J]. 牟钟鉴. 广西民族研究. 2005(02)
[7]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J]. 覃乃昌. 广西民族研究. 2003(03)
[8]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J]. 吴仕民. 民族研究. 1991(06)
本文编号:3480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348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