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舞蹈论文 >

河南龙台火龙舞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29 22:28
【摘要】: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艰难的困境。在新时代下,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提高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工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点工程。火龙舞是河南龙台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但近些年却面临着发展的阻力,虽然在2011年火龙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对火龙舞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其依然面对着艰难的困境,对火龙舞的保护已迫不容缓。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火龙舞的历史渊源,变迁过程以及火龙舞的生存环境做了详细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了解了村民对火龙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通过访谈法,对火龙舞传承人、参与者进行调研,了解火龙舞传承人、参与者的现状以及火龙舞传承方式,传承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文献法,从多角度对采用各种方法得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发展火龙舞的优势有龙台村历史悠久,火龙舞文化底蕴浓厚;生态环境优越,生态资源充足;周边旅游资源充足,发展动力十足;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劣势有村民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孱弱;经济水平较低,建设基础薄弱,认为传承和发展火龙舞要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促进火龙舞文化开发,以全民健身计划为突破口,丰富群众健身内容,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发展火龙舞体育旅游事业的思路,并提出了传承与发展火龙舞的路径:立足火龙舞文化特色,夯实火龙舞传承根基;强化火龙舞运动建设,促进火龙舞运动开展;携手特色小镇建设,促进火龙舞发展。研究结论为:火龙舞文化底蕴浓厚,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遗产价值和审美价值;火龙舞的发展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村民们缺乏对火龙舞文化价值内涵的了解,传承意识薄弱;火龙舞的传承群体流失,舞龙技术水平降低;火龙舞的传承与发展缺少专业人才的指导,缺少顶层设计,保护和传承火龙舞的动力不足。建议政府部门成立火龙舞保护小组,明确传承主体,统筹规划火龙舞的传承与发展;加强火龙舞文化研究,探索火龙舞发展的内在规律;加强火龙舞运动开展,保障火龙舞运动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龙台村整体保护与开发力度,借助特色小镇建设,达到火龙舞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借助媒体、互联网、手机APP等对火龙舞进行宣传,为火龙舞的传承与发展拓展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722.214
【图文】:

河南龙台火龙舞的传承与发展


龙台村墙绘

祠堂


始携家眷迁徙至河南省济源城南街村,历四世,郝公县龙台村。从此郝姓在龙台村开枝散叶,繁衍后代。胡同,白衣堂,大庙门,前街,东庄,后场,东胡口相差不大,其中陈姓是由1857年由陈庄迁入龙台县迁入龙台村。村中还有其他姓氏,大都较晚迁入,和行政网络。集权者往往根据人口情况和地理位置划村的历史考察,龙台村较为清晰的是从清代开始的。台属于太平里。民国初年,实行乡镇制,龙台村称图4- 2 郝氏祠堂

五龙


十,都会给祭拜自己的祖先。每年除夕或者大年三十,除最重要的就是要去祖先坟前祭拜,不管多晚,这一步动总体上还是比较单调的。龙台村的村民也不例外。于龙台村较大,地理位置也好,经济状况较其他村庄较周围村庄还是比较丰富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民间长,形式多样,主要就是舞火龙,舞狮子,独角兽,。其中龙台村的舞火龙远近闻名,每年五龙庙祭祀活观看。据村内老人回忆,龙台村内总共有五条火龙,少的小组共同舞一条火龙,每年祭祀完成后,还会到图4- 3 五龙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华;;舞龙运动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5年06期

2 袁海强;卢玉;方新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旅游融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3 王春光;;广东舞龙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5年01期

4 李志军;张赐东;;我国现代竞技舞龙运动服饰文化特征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5 李志军;张赐东;;舞龙运动服饰演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03期

6 周建新;江宇;;舞龙运动——一种富有美感的艺术符号[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孙建;管月泉;陈欣;;传统舞龙的现代发展与传承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年10期

8 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数据库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08期

9 朱宗海;;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的调查[J];安徽体育科技;2012年05期

10 时传霞;;城镇化加速期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冬雪;福建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2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张晓舒;湖北红安张家湾舞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微微;四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评价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7年

2 余霞;论海安龙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传承[D];南京艺术学院;2017年

3 霍麟麟;西安市农村舞狮活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年

4 宋同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活化互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6年

5 张威;四川宜宾塘坝高杆舞狮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6 袁运中;传统年节视角下河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王镇新;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靖;地域文化中的民间舞蹈艺术[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胡_g倩;重庆铜梁舞龙运动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赵增银;长春市舞狮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774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774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c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