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香火龙”文化现代生存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05:13
【摘要】:本文以活跃在赣州市龙南县里仁镇栗园围的香火龙民间体育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挖掘其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和探索保护推广的思路。选题主要源于本人在2017年春节期间参加了里仁镇新园村栗园围一年一次的香火龙聚会。当时,我看到由竹子扎制的龙形,在一群身着客家衣服的青壮年舞动下,游梭于各家各户,再由各家各户插香供奉,最后等香烧完,仪式也就结束。龙的形质古朴,整个过程运动量巨大,还不时有鞭炮燃起,整个仪式具有很强烈的宗教氛围,表演性强烈,各家各户的男丁都跟随其后,一路舞动,历时约4个小时,青壮年都要出一身透汗,这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在对香火龙活动调研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隐藏于香火龙活动下的民俗体育,需要进行认真分析,详细了解,并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和推广。因此,本文将香火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未来传承、价值、开发和保护做出具体调研与分析,最终形成思路,将香火龙文化习俗推广扩大。龙南栗园围“香火龙”是一项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香火龙”由宫灯演变而成,发展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2010年入选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南栗园围“香火龙”是一种集民间舞蹈、民间鼓乐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沟通感情、休闲娱乐、祭拜仪式和节庆表演等功能。然而,由于该项目所处地理历史环境、政治经济发展、民俗风情、非遗保护意识等,其传承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和总结归纳等研究方法,借助民俗学、文化学、历史学和体育学等理论,对龙南栗园围“香火龙”的起源和生存环境进行了梳理,厘清龙南栗园围“香火龙”活动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通过深入田野,深入研究香火龙发展历程以及后来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与困境,最后结合研究结论给出有针对性的传承以及保护方案。研究结论:1、龙南栗园围“香火龙”始于唐末,由宫灯演变而成,是一项非常具有客家民俗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主要由舞蹈以及鼓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现,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表演方式涵盖贺寿、出灯、新居“开厅安神”、闹花灯以及闹花酒等。由于受赣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先后经历发轫延传期、转型保护期、搁断消停期、恢复保护期四个重要时期。2、龙南栗园围“香火龙”以龙形变化和体态深描为基本构架,充分展示人生百态,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内涵,能够充分体现客家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能够综合反映客家传统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是“竹、龙文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客家人民俗活动的具体体现。3、栗园围“香火龙”是赣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体育活动,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传承客家文化精神、沟通村落邻里关系、促进民间工艺发展、传承民间表演艺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国际文化认可程度。4、龙南栗园围“香火龙”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政府缺乏有效保护措施、无法取得现代文化认同、传承人员逐渐流失、活动经费严重不足以及组织情况不太理想等。5、针对现阶段困境,提出下述解决方案: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民俗文化“活态”保护、激发组织完善场地、民间教育交叉传承、充分发挥媒体宣传。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722.214
本文编号:2785103
【学位授予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722.2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江;王林;杨翠丽;;地域性“原生态”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进路[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王建文;王艳云;李锦洲;;民俗体育荷塘纱龙的特征、传承与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吴玉华;;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及其文化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谭东辉;;客家民俗体育与旅游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王兴一;;日本“造乡运动”对我国民俗体育传承与开发的启示——以山西省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翟会会;李丽;;原生态民俗体育传承的困境与保护——以岩溪硅塘“三公落水操”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7 黄永良;傅纪良;;海岛民间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8 谭东辉;刘志民;;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上犹县营前镇“九狮拜象”田野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吴玉华;宁亮生;邱诗咏;刘岚;;客家村落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研究——以宁都曾坊村“桥帮灯”为例[J];农业考古;2010年01期
10 张智烽;;杭州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会荣;广西南宁香火龙文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85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dlw/2785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