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化倾向与多元化格局——从关键词维度透视丹托的艺术终结观
本文关键词:理论化倾向与多元化格局——从关键词维度透视丹托的艺术终结观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丹托艺术终结观中有两个关键词是把握其思想的密码,但至今未引起国内学界关注,即理论化和多元化。这两个语词在其著作中频繁出现,表明它们是丹托本人对当代艺术的主要心理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说,丹托的艺术终结观是对这两大关键词的阐释,因此它们既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归宿。忽略这一点,我们将无法捕捉到他艺术终结命题的精义。他把理论化论证成艺术终结的核心内涵,即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哲学,而多元化成为艺术终结之后艺术存在的基本态势。艺术之所以会出现多元化格局,正是因为艺术的终结。
[Abstract]:In view of the end of art Danto has two key words is to grasp the idea of the password, but has not caused the domestic academia, namely theory and diversification. These two words frequently appear in his works, I suggest that they are Danto in contemporary art mainly cognitive psychology. To some extent, s the end of art is a concept of these two words of explanation, so they are not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heory, but also its destination. Ignore this, we will not be able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his art proposition. He put the theory of argumentation into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end of art, that art has become a kind of philosophy. While diversification become the basic trend of art after the end of art. Art has diversified, it is because of the end of art.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艺术终结的旅行——从西方到中国”[项目编号:11XZW03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5
【正文快照】: 进入新世纪之后,艺术的终结话题引起了学只是解释艺术实践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从他整界持续关注。1丹托,这位在上一世纪80年代明确个思想来看,当代艺术的两大特征,即理论化倾向提出这一命题的分析美学家,迅速进入中国学者的和多元化格局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是其理视线。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杜书瀛;;文学真的会消亡吗——在中山大学的讲演[J];南都学坛;2006年01期
2 杨光伟;;艺术的终结还是艺术史叙事的终结[J];美术观察;2012年07期
3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4 陆扬;;再论丹托的艺术终结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彭锋;;阿瑟·丹托:一个时代的终结或开始?[J];装饰;2014年03期
6 吴彦颐;;黑格尔与丹托的艺术终结探析[J];艺术百家;2013年S2期
7 张炜;;文学能否消亡[J];走向世界;2011年2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马夫轲;;信息时代——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新阶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赖永兵;;“日常生活审美化”何以成为论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吴剑锐;;新绘画 新回归——论中国文化与当代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李剑;;技术化生存的人性危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刘灿国;宿志刚;;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延展与突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彭广林;;互动而非对抗:对文学与传媒关系的一种阐释——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周仁成;;数字媒体语境下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与阅读[J];出版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6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高巍;江宁康;;文学与阶级身份建构——英美文学批评新论探究[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烨鑫;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申载春;小说:在影视时代[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红秀;新时期的小说书写与影像阐释[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慧慧;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市场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5 梁艳梅;论安迪·沃霍尔《布里洛的盒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7 王政佳;从墙壁爬到纸上—涂鸦对平面设计的启示[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晓东;论新媒介传播对传统书法审美观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9 颜瑶;从80后作家创作看网络文学生产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荣;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的可能性[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冰;;丹托艺术终结观的理论指向阐释[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2 马晶莹;;再论“艺术的终结”——以阿瑟·丹托的艺术观为中心[J];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张冰;;丹托“艺术史叙事”的一种解读——兼及对艺术终结命题的理论反思[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1期
4 ;[J];;年期
,本文编号:1416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1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