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考古学、谱系学——福柯话语理论的迁转与意义
本文关键词:话语、考古学、谱系学——福柯话语理论的迁转与意义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话语理论的代表人物,福柯对当代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他的话语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从考古学到谱系学,被认为体现着福柯话语观的理论迁转。本文以此为契机,通过"话语"概念的主线考察这一迁转的过程、原因和意义,并由此凸显其颠覆连续性历史观的一贯思路。
[Abstract]: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discourse theory, Foucault has a wide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thought. However, his discourse theory is not fixed, from archaeology to genealogy. It is regarded as the theoretical shift of Foucault's view of discourse. This paper takes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process, cau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hift through the main line of the concept of "discourse". And thus highlight its consistent thinking of subverting the concept of continuous history.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神学与人文学的交叉概念及学术对话”【项目批号:2006ZDXM730002】 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1970年,福柯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就职仪式上,发表题为《话语的秩序》的重要演说。在演说的最后部分,福柯声称,令其受惠最多的,是让·希波莱特(Jean Hyppolite)在黑格尔翻译和研究上的杰出贡献。而“我们整个时代,不管是在逻辑学还是认识论里,不管是马克思还是尼采那里,都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霞;;从抽象理性批判到资本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诊断的批判与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丁伯林;;从遮蔽走向开放的叙事选择——从汶川大地震看媒体叙事的进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王国勇;;惊悚向生存的让渡——影片《异度空间》哲学美学价值探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骆萍;;翻译与对外汉语——一种后殖民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5 李萍;;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彭川;;解释学视角下的女性主义译论及其局限性[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马强和;;尊重他者——论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伦理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马剑银;;哈贝马斯的基本权利观——商谈论视角的基本权利体系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9 刘桂荣;审美现代性与人之生存样态[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牛宏宝;;时间意识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与西方比较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永康;;“天才”的出场——国外阿多尔诺哲学研究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4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盾;;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源头?——从“卢卡奇-科耶夫解读”看[A];“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汪帮琼;;论知识的客观本质及其对于现代文明的复杂意义[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秦燕春;;“文化遗产”对当下精神生活的启示意义——以“苏州评弹”为中心[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高燕;;现代性的后果及其教育反思[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聂文娟;;现代语言建构主义及“实践性”的缺失[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毕澜潇;从伪译研究视角解读《第三只眼睛看中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威;场域视角下的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典;;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历史观[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景欣悦;;福柯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3 何光沪;;贵阳的纪念塔 国人的历史观[J];中国改革;2010年10期
4 刘源;;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J];民主与科学;2011年03期
5 张丽文;高黎;;审美的身体——浅谈福柯后期的身体理论[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亚楠;;试论福柯的权力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杨海燕;;用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解读《黄色壁纸》[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8 吴端明;;对《欲望号街车》的权力关系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王泽;;浅谈考古学对美术研究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10 陈定坚;;近二十年来毛泽东历史观研究综述[J];党史文苑;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Bruce Allsopp;英若聪;;建筑历史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2 王永祥;;中国古代的进化历史观问题——由董仲舒的历史观引出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3 薛匡勇;;历史观演变对档案观的影响[A];回顾与展望: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4 潘富恩;;重评朱熹的历史观[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黄予植;;究竟要摆脱什么样的历史观?[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6 黄楠森;;关于三个人学问题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蒋宏耀;张立敏;;我国考古地球物理学的发展[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8 程从柱;石中英;;论尼采的历史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吴春明;;闽中社会文明起源的考古学初探[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卖峻岭;;“创新”是“三个突破”的历史观[A];华北、东北地区2007年度烟草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民安(学者) 莫伟民(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于奇智(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三人行,必言福柯[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马立明;正确历史观来自精确史实[N];深圳特区报;2011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王齐 施劲松;“考古学”的“家园”[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木弓;坚持正确的历史观[N];文艺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牛锐 赵志研;今天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民族观历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自庶;让考古学走向大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西高穴大墓与考古学的认知程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元尚;从无到有考古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陈履生;质疑 “公共考古学”[N];美术报;2010年
10 曹兵武;考古学就是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吕翔;福柯与批判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索良柱;福柯:从权力的囚徒到生存美学的解救[D];复旦大学;2009年
7 赵灿;“诚言”与“关心自己”[D];复旦大学;2010年
8 崔艳红;普罗柯比《战记》研究[D];南开大学;2003年
9 惠雁冰;“革命样板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延苗;玄学社会历史观初探[D];西北大学;2005年
2 缪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丽娟;先锋作家的历史观[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燕;论邓小平的历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瑜;《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签定及其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7 蔡爱国;表象的狂欢: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D];苏州大学;2001年
8 吉莉;日本教科书审定历史观浅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阳海洪;十七年小说历史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游;福柯的历史哲学思想之探微[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17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1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