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与经验的研究——艺术史的两种方法
本文关键词:思辨的与经验的研究——艺术史的两种方法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艺术史叙事的两种方法,"自上而下"的思辨与参照科学方法的经验研究有着不同的起点、路径和目标,体现出"阐释的"科学与"物的科学"的不同特点。"自上而下"是基于一套先验理论,将艺术史放置到既定的理论框架中,通过逻辑思辨和严谨推理来建构概念;而经验研究立足于一系列科学观念和方法论,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从具体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出发,归纳和总结出一定规律。两种艺术史方法既有着矛盾冲突,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交集。因为艺术史方法的多样性和艺术史本身缺乏永久的有效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总会有一个占据相对主导地位的艺术史方法会产生更大影响,但是这种主导性的影响并不妨碍其他方法共同发挥作用。总体而言,逻辑推理和理论阐释在当今艺术史发展中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Abstract]:As two methods of art history narration, the thinking of "top-down" has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 paths and goals from the empirical study of scientific methods. "top-down" is based on a set of transcendental theory to put art history in the establish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nstruct the concept through logical reasoning and rigorous reason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methodologies,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specific works of art and art phenomenon. Sum up and sum up certain laws. The two methods of art history have not only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ut also inevitable intersection, 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of art history methods and the lack of permanent validity of art history itself.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tory, there is always a relatively dominant art history method that will have a greater impact, but this dominant influence does not prevent other methods from working together. Overall. Logical reasoning and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J110.9
【正文快照】: 今天看来,一部好的艺术史既反映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意识,又能体现出史学家的个性风格。豪塞尔从社会史角度将个人的成就及行为举止看做是“他们天赋才能和所处境况两者共同的结果”,[1]点明艺术史研究具有复杂的整体与个体、历史与现实的背景。史学家通过对主体、客体及其辩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珂;;解构论历史的新维度[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赵宏;;波普尔与齐佩利乌斯的《德国国家学》[J];研究生法学;2011年01期
3 张泽鸿;;论宗白华的艺术史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于沛;变动中的西方史学[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06期
5 于沛;关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新形态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4期
6 池子华;郭进萍;;反思社会史的双重面向——以社会史碎片化问题为中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刘凯;;李格尔艺术史观的建构理论、方法及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孙艳秋;;艺术进化与进步之辩——以“艺术意志”为考察中心[J];北方论丛;2013年03期
9 马小敏;;从史实到哲思:历史散文中的真实祛魅[J];当代文坛;2013年04期
10 那顺乌日图;;人的厌倦情绪是艺术发展的推动力[J];大众文艺;2014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闫宏秀;;从本质主义的视角观照科技进步[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散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升平;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温润;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陈宁;德意志造型美学中的古典意识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罗天强;技术规律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周宁;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D];吉林大学;2004年
8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颜泉发;分流与整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洋;“触摸”自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吉玲;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周小琴;中国油画的写意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左继华;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历史主义电影[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红伟;论环境保护与人权保障之关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闫翠平;文学批评的两副面孔[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红姣;王船山的历史哲学[D];湘潭大学;2002年
8 初枢昊;竞争的公共性空间:18世纪中后期的巴黎沙龙[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9 周宇峰;西方写实绘画中的观看模式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邹顺宏;后现代科学观——费耶阿本德与拉图尔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延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经验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4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延春;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经验研究[D];延安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17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1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