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主旋律”文艺的意识形态策略与后意识形态境遇

发布时间:2018-01-13 19:40

  本文关键词:“主旋律”文艺的意识形态策略与后意识形态境遇 出处:《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意识形态性 主旋律文学 意识形态策略 主流意识形态 文艺政策 文化领导权 意识形态功能 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 主流价值观


【摘要】:正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中,"主旋律"文艺是指以倡导主流价值观、发挥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为目的的作品。这一名称首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被正式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概念提出。其时历经新时期以来的"伤痕"、"反思"、"寻根"以及现代派和新写实主义诸潮流,文艺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已有所削弱,破除宏大叙事、逃避崇高、推崇个人化写作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倾向。"主旋律"文艺政策正是生成于这个主流意识形态受冷落、精英话语式微、大众文学兴起的文化背景下。进人21世纪以来,"主旋律"文艺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它一方面依靠制度支持巩固自身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me" literature and art refers to works aimed at advocating mainstream values and giving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fun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is name first appeared at the end of 1980s. In 90s, it was put forward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t that time, "scar", "introspection", "seeking root" and the trend of modernism and neo-realism were introduced.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ide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s been weakened, the grand narration has been broken, and the sublime has been evaded. Advocating individualized writing became the literary tendency of this period. The "main melody" literary policy was born out of the neglect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the decline of elite discourse. Und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popular literature. Since 21th century, "theme" literature and art has become a remarkable phenomenon. On the one hand, it relies on system support to consolidate itself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编号:11&ZD078 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后意识形态背景下的艺术生产研究”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中,“主旋律”文艺是指以倡导主流价值观、发挥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为目的的作品.这一名称首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被正式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概念提出②。其时历经新时期以来的“伤痕”、“反思”、“寻根”以及现代派和新写实主义诸潮流,文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李尚明;;简析葛兰西的实践哲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丁增锋;史翠婷;;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张红霞;;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10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戴艳军;刘则渊;;论科学技术的道德评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胡象明;鲁萍;;WTO对中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及其对策[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7 张凤奎;张志宇;;打造责任政府——通向和谐社会之路[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时红秀;;从细节中窥见历史,在真实中发现理论——对《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9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凯;;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6期

2 何中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吗?[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3 李海洋;;论公共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陈智;;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11期

5 侯志公;;论日本大众文学的意识形态性[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6 包毅;;“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陷阱及其批判[J];攀登;2009年03期

7 杨晖;杨逻;;试论名正思想的意识形态建构[J];兰州学刊;2010年10期

8 李掖平;;2009年献礼片综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王天保;;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刘长星;;伊格尔顿文学批评思想浅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元迈;;再谈文艺和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陈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刘建国;;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辨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李志宏;;文艺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的科学化阐释[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董学文;李志宏;;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意识形式——兼析所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张秀琴;;解构的“幽灵”与批判的辩证法:——德里达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A];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专场论文集[C];2005年

9 贺翠香;;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福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推进和发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马建辉;;中国传统与实际效果:理解文学意识形态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两个视角[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胜明;文艺要彰显主流价值[N];人民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孔丽频;民生将进入主流意识形态[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文学评论家 吴秉杰 本报记者 金涛;以开阔的眼光审视主旋律文学创作[N];中国艺术报;2009年

4 朱向前邋(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守[N];文艺报;2007年

5 邵燕君 北京大学中文系;路遥为什么暖人至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余虹 马元龙;意识形态·知识·底层[N];文艺报;2007年

7 哲学所 陈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复旦大学 陈明明;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与调适性变革[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在京学者畅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上)[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邓尉;主流意识形态在挑战中发展[N];社会科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金梅;文化研究视域中的张艺谋[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杨光;形态与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志宏;新时期中国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史论[D];吉林大学;2007年

5 傅明根;大风起兮[D];暨南大学;2006年

6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姜地忠;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谢文玉;自由与民主的限度[D];南开大学;2009年

9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牟成文;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志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亚南;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恒;嬗变的历史影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劲;公民权利本位之本土抵抗[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祖国;论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邱斌;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杜曦云;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当代艺术[D];四川美术学院;2006年

8 卢永欣;穿透意识形态幻象[D];湘潭大学;2004年

9 付衍清;聚沙成塔的乌托邦[D];厦门大学;2008年

10 郑来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三峡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20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20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3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