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叙事:重构法律与文学及诗学
本文关键词:“文”叙事:重构法律与文学及诗学 出处:《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什么是中国法的形而上学可能衔接古今并予以重构的关键词与传统资源?本文主张以"文"作为联接点并将"文"提炼为几个论述向度:作为伦理—宗教天人宇宙观之信仰;面向现代的一种重新阐释之尝试;知识分子、士大夫和法律人之道统承担。本文还区分了"文"与文学,探讨法律与文学及诗学的关系,并以此对时下所流行的法律与文学运动、法律的诗学批判道路,提供了一定的分析、辨异与评价。
[Abstract]:What are the key words and traditional resources that the metaphysics of Chinese law may link up with ancient and modern and reconstruct? In this paper, "Wen" is proposed as the connection point and "text" is abstracted into several exposition directions: as an ethic-religious belief in the universe view of Heaven and Man; An attempt to reinterpret the modern era; This article also distinguishes "literature" from "literature", and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literature and poetics. The poetics critical road of law provides certain analysis, differentiation and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法的激进批判一。6、人文学与法律:法的形而上学而本文则希冀从文、文学之中西进路而予以之另一种视角?批判意义上的法治危机之审查——对这样两种进法律与文学,究竟有没有解决一个法理学的路之别,笔者亦会作出区别并交代。而在这种进内部问题——即法之形而上学(意识形态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苏力;孪生兄弟的不同命运──《法律与文学》代译序[J];比较法研究;2002年02期
2 沈明;;法律与文学:可能性及其限度[J];中外法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璇;;司法判决书难以文学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王青梅;赵革;;“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张昌辉;;“法律与电影”:新的研究视角和教育手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洪浩;陈虎;;论判决的修辞[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5 沈明;;前版权时代的智识权属观念和出版制度[J];北大法律评论;2006年00期
6 李晟;;法制之外的普法——从革命文学中的司法叙事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王蓓;;法律文化何以从混乱走向融合——以《白鹿原》中的一个事件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丁晓东;;走向诗性正义?[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1期
9 焦宝乾;;法律论证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10 熊德米;;模糊性法律语言及其翻译[J];边缘法学论坛;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熊德米;;模糊性法律语言及其翻译[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宋杰;;对《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解释规则的再认识[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3 郑磊;;论先决问题的司法判定模式——兼议民事诉讼中间裁判制度之完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涂青达;;能动语境下诉讼原点的选择——围绕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裁判悖论的解释与解答而展开[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蓓;;对《白鹿原》中一件往事的追问:他为什么一再要求被绑入狱?——在法律多元情形下,法律文化何以从混乱走向混合[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6 冯毅;方明航;;论案件事实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从类型化分析展开[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下册)[C];2013年
7 管纪尧;;说服的艺术:判决理由修辞研究[A];全国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司法体制改革与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C];2015年
8 黄现清;;语言游戏·法律修辞·裁判文书——语言修辞学视野下的裁判文书说理研究[A];全国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司法体制改革与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C];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莉萍;堕落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3 梁继伟;法律方法在公安机关侦办邪教类案件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克江;元杂剧《窦娥冤》之法律视角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5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温跃俊;儒家忠恕思想和全球伦理[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车一鸣;司法裁决的后果主义价值取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景健;法律与文学的关联性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陈鲁芳;中国新时期诗歌与基督教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薛青;苔丝悲剧成因的法律批判[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万广军;;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商法价值取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苏力;判决书的背后[J];法学研究;2001年03期
3 信春鹰;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星显;“法律与文学”的后现代之维[D];黑龙江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怡;;法律与文学:冰与火的遐想[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尹延安;;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法律与文学”运动[J];电影文学;2009年07期
3 徐秀佳;;法律与文学关系之初探[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06期
4 薛青;;“法律与文学”——一个研究的新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黄佩丽;;法律与文学的完美交融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J];语文建设;2013年23期
6 林国清;中国古代法律与文学发展关系初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2期
7 王祥修;;法律与文学:理与情的交融[J];飞天;2010年16期
8 陈河;;西方“法律与文学”运动发展历程述评[J];长城;2013年06期
9 陈文琼;;论作为社会控制策略的“法律与文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岳鹏;;法律与文学视角下文学文本中的法律资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赖梁盟;;法律与文学的结缘[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辑)[C];2006年
2 赖梁盟;;从法律的角度看文学[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3 李妍;;法制文学与《名侦探柯南》的共同视域[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仁文;法律与文学[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康天军;“法律与文学”研究:可能与意义[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胡水君;“法律与文学”:主旨、方法与局限[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连泰;法律与文学[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范玉吉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法律与文学远非一场“误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罗春伟;以“法学之眼”看文学经典[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 汤海庆;法治的文学和文学的法治[N];人民法院报;2013年
8 孙丽;一条学术研究的新路径[N];检察日报;2006年
9 刘汉波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与法律跨学科研究宜多向拓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丁英 李培锋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法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夏洛克艺术形象的法学解读[N];人民法院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星显;基于关系视角的法律与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健;法律与文学的关联性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梁健康;论“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后现代特征及其理论价值[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3 刘星显;“法律与文学”的后现代之维[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马慧茹;“法律与文学”运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谷新景;权利平等与理性宽容[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李克江;元杂剧《窦娥冤》之法律视角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7 付红梅;“二拍”中的诉讼故事及其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吴峤滨;程序正义之再认识[D];厦门大学;2006年
9 孙丹;从潘金莲案析宋代通奸罪[D];湖南大学;2011年
10 韩轶春;论《窦娥冤》中法律精神的表现[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23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2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