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文学形式凝聚力的涣散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时代文学形式凝聚力的涣散 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化权力格局的改变以及影视改编带来的传播效应和经济效应,使印制出版与改编"触电"同时成为文学写作设定的目标。"触电"的追求将文学审美引向影视化、市场化,消解了文学创作的单纯和自律,改变了文学艺术的个性气质和文体特征,涣散了文学形式的凝聚力。
[Abstract]:The change of the pattern of cultural power a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economic effe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adaptation of film and television. So that printing and adaptation of "shock" become the goal of literary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pursuit of "shock" will lead the literary aesthetic to film and television, market-oriented, and eliminate the pure and self-discipline of literary creation. Changed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personality and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lax the cohesion of literary forms.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2011年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价值取向与文学审美选择”(W2011003)
【分类号】:I04
【正文快照】: 视觉文化时代文化权力格局的改变以及影视改编带来的传播效应和商业效应,让“触电”成为文学写作的一个追求。表面看“触电”是文学的传播媒介选择,实质上是文学的一种生存策略选择,是退至边缘的文学转向影视市场谋求进路的一种突围方式。“触电”的追求不仅消解了文学写作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莫言;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J];文史哲;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朱向前;[N];人民日报;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刘兴维;;青春像花儿一样绽放——论海岩小说的青春书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5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所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周全伟;;文学叙事的道德承载[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于金华;;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马友平;互动·生成·批评——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王欣然;;都市景观与消费怀旧——试析上海新天地“怀旧”的历史想象与文化认同[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红军;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林金礼;行走与进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5 周洁;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本体论之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谭好;海岩作品及其艺术特点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又芳;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D];河南大学;2011年
9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静;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吕蓓卡》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耀农;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J];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2 曾耀农;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曾耀农;;商业影视文学的审美品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王恒斌;;导演对影视文学的理解与要求[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05期
5 蒋东玲;侯英;;浅析影视文学对大学生的社会教育功能[J];电影文学;2008年04期
6 李勇;韩东;;我反对的是写作的霸权——韩东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8年01期
7 张方;历史、现实和诗[J];中国电视;1997年11期
8 韩少功;冷战后:文学写作新的处境——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3期
9 申载春;;影视艺术与小说文体[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王瑜珲;;浅谈影视文学视觉造型性画面的创作[J];电影文学;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泱;;儿童影视文学的特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彭文祥;;论中国影视艺术的“家—国一体化”叙事[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王录;;影视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孙宜君;;论后现代视阈下中国影视艺术的审美取向[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盛可以;;小说需要冒犯的力量(外一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6 高红樱;;科技发展中的影视艺术保护[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云来;封正斌;;把人文精神溶化到文学写作中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阎晶明;;脆弱是一种美—评《上边》[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9 徐秀福;;朱海山与三川文化[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赵实;;跨世纪中国影视创新的思考——《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序[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智锋 郑世明;构建民族化的影视艺术理论[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张翔;大地任我行 大美留心中[N];青海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冬;动画不是影视艺术的“盆景”[N];厦门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潘强;影视文化 要艺术更要人文关怀[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特约撰稿 陈沙;“与力量同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6 ;新世纪影视艺术的整合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和平使命》:军人永远的职责[N];文艺报;2009年
8 方宁;艺术的教育与教育的艺术[N];光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陈茁;找观众找市场繁荣影视[N];河南日报;2007年
10 张德祥;《审美之旅》收获多[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宏宇;论小说家的审美观照[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江足宁;弘扬真善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周玉忠;文坛凤凰的斑斓色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6 张同利;长安与唐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7 刘研;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万润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10 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媛;中学语文影视文学作品教学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韩冰;论八九十年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梓岩;新媒体时代影视艺术的数字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龙;影视艺术对经典造型艺术形式美的扬弃[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卢文杰;电脑游戏设计中对影视艺术元素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亚芹;当代审美文化视阈下中国影视艺术的“外位性”思考[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7 曹丹青;对影视艺术综合性的新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8 姚志华;论我国影视艺术市场与营销[D];东南大学;2004年
9 黄士博;试论色彩学在影视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晏斌;影视艺术之符号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36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36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