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文化诗学:传统模式及其当代汇通

发布时间:2018-01-18 01:24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诗学:传统模式及其当代汇通 出处:《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诗学 知人论世 双向建构 以诗为诗 传统模式 当代汇通


【摘要】:传统诗学模式的观念契合与当代文论的现实需求是推动中国文化诗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诗学的本土化建构关键在攫取古代文论资源,只有充分挖掘当代文论与传统话语模式的相通契合处,汇通古今,才能真正有效的系统建构中国文化诗学话语体系。
[Abstract]:The consonance of the traditional poetics model with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is the source of driving force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The key to the localization of cultural poetics is to seize the resources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Only by fully excavat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and traditional discourse mode and connect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an the system of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discourse be constructed effectivel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2
【正文快照】: 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阐释学方法,在成功有效地肩负起当代文艺理论的话语表达,并在文学研究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其问题与不足也同样突出:与西方文化诗学态度暧昧、与文化研究纠缠不清、理论空洞且无所不包、文化有余而诗学不足、缺乏本土理论的系统建构等等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童庆炳;;“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罗钢;;本与末——王国维“境界说”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关系的再思考[J];文史哲;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春元;;论刘勰的“情采”观及其审美理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李源;;论《文心雕龙》对现代实用写作研究的启发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李涛;;古代文论阐释的“陷阱”——兼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方国武;;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中的政治存在与变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方国武;;《淮南子》审美思维对民族审美范型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王丽;;唐人对意境理论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刘玉梅;;文学理论教学中的个案分析——文化诗学理论下的《十八岁出门远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邵子华;;论文学阐释的超越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高宏洲;;古代文论研究的“二重历史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杨家海;;司空图的“全美”思想新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顺庆;;唯科学主义与中国文论的失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乐黛云;;王国维——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驱[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陈乃焕;;丑角——浅谈丑角的作用及表演中[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5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意;;自律性:布尔迪厄理论的“内在冲突”[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倪霞;;《徒然草》与《白氏文集》的社会性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明;;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转型”概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高文强;;失语·转换·正名——对古代文论十年转换之路的回顾与追问[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余礼凤;雅俗之间:徐,

本文编号:1438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38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0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