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中国审美意识史研究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8-01-19 01:07

  本文关键词: 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 美学史 价值 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历代的审美意识是中国美学思想史的源头活水,是自古以来的先民们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感性形态的体现。中国审美意识史与中国美学思想史和美学理论史共同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整体。前人重要的美学思想大都是直接从审美意识中加以概括和总结的,而不仅仅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简单推导。尽管与从现成的文本研究美学思想相比,研究审美意识的难度很大,但是它作为美学史丰富矿藏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我们今天的中国美学研究如果仅仅在前人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作归纳、推导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重视对审美意识的研究,应当站在当代的角度和高度,从源头汲取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精华,借鉴西方美学等外来资源,从历代的艺术品、器物乃至史料中对日常生活的记载等,对中国古人的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概括和总结,可以有更多的创获,也必将有助于当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发展。
[Abstract]: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past dynasties of China is the sourc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and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 theory constitute the whol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Most of the thoughts are summarized and summarized directly from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t is not just a simple derivation from theory to theory, though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study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an to study aesthetic thoughts from ready-made texts. However, its value as a rich mineral resource in 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 is indelibl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should stand in th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and height, from the source of Chinese aesthetic taste and aesthetic ideals of the essence, learn from Western aesthetics and other external resources, from the past dynasties of art. The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in the records of daily life in the artifacts and eve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can make more achievements, and will certainl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aesthetic though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批准号:11AZD052)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悠悠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美学领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史前延续至今的各种遗存,包括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和器物等,不仅是自古以来的先民们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感性体现,让时人赏心悦目,获得身心享受,而且在后代、在当今都极具审美价值,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锋杰;;论中国当代的创作个性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钟小军;;论曹禺剧作中的悲剧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李士奇;;《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4 孟宪丛;;《诗经》中喷涌的激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崔士岚;论《谁家有女初长成》的悲剧性及悲剧层次的深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肖云;;城市小区园林建造简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3期

7 李贤军;;审美联觉中的感觉转换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8 薛文婷;;体育新闻报道审美形态刍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9 胡小明;黎文坛;;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10 杨云;;试论万荣花鼓的文化特征与审美旨趣[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王阿军;;编辑学的美学探索[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5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沈心敏;王之栎;刘雨川;;试议摩擦学的美[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俊;版权侵权判定[D];复旦大学;2011年

5 林印吉;睡莲中的灵晕[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6 陈蓉;城市公园绿地主题的确立与表达[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东阳;中国审美意识之心理考古[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建军;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房丹;材料营造装饰绘画新语境[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红岩;孤蓬自振惊沙坐飞[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广明;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鸿牧;明式家具与文艺复兴式家具审美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胡南;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一然;彝族漆器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善忠;;蔡仪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祝贺蔡仪同志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J];文学评论;1986年03期

2 翟本宽;河南省美学学会成立 马奇教授到会祝贺并作学术报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3 张宏燕;;“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4 孙明磊;;论文学翻译的审美意识与文化交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彭圣芳;;朱志荣中国艺术美学研究论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尔进;关于“人化自然”的学习笔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7 李天道;;“雅乐”之美学意义原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1期

8 钱中文;;读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J];文学评论;1986年03期

9 ;必须重视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资料[J];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01期

10 石姝倩;;浅论柏拉图的文艺思想[J];考试周刊;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兆武;;审美意识与人物塑造[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志宏;;文艺如何既不脱离政治,又不从属于政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3 刘江;;追逐庸常:文学审美的时尚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赵宋光;;从艺术的本质规律看诗与音乐两者审美意识的共性与特异性[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栾昌大;;文艺创作与理性思考漫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6 付晓东;;“不靠谱青年”的趣味转向——谈70一代精神症候特征的艺术呈现[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家珍;;谈文学语言信息的传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8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9 赵峥嵘;;艺术教育与人的素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10 姚文放;;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传统[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永虎;审美的超越[N];文艺报;2007年

2 马泉艺邋(回族);当今审美变形之我见[N];文艺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莫海艺;探究贵州原生态民族文艺特质之美[N];贵州民族报;2011年

4 陆贵山;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成果[N];文艺报;2006年

5 羽军;现代意识与审美超越[N];文艺报;2000年

6 宋雯;本土画廊向国际化靠拢[N];北京日报;2007年

7 袁跃兴;公众空间怎能频频上演“裸体秀”[N];中国艺术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高小立;和谐社会召唤文学责任的回归[N];文艺报;2005年

9 田川流;艺术价值与审美理想[N];文艺报;2007年

10 林少华;林译村上:“0”分?![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万志全;扬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屈勇;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5 陈聪发;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7 蔡同军;普罗米修斯的火种[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千秋;论李贽美学思想的“尚俗”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星星;公安派世俗美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越;朱光潜美学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盛百卉;审美意识形态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恒;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6 苏东晓;列维—斯特劳斯的美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韩凌燕;《万叶集》的<防人歌>和《全唐诗》的<边塞诗>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旭;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于勇;管窥中日悲剧审美意识的异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熊敬忠;莱辛美学思想与现实主义文艺[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41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41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