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本土丑”与“西洋丑”的隔空对话——论中西方“丑的艺术”的契合之处

发布时间:2018-01-19 07:43

  本文关键词: 审美文化 艺术作品 丑的艺术 审丑 美学特征 出处:《艺术百家》2012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丑的艺术"源自生活、植根民间,是对传统"主流美"的挑战与创新。在当代艺术对传统艺术解构的审美文化背景下,"丑的艺术"比"美的艺术"更加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丑的艺术"直接来源于对生活中的"丑"的提炼,因而贴近现实,更生活化,更加真实。有些"丑",比"美"更加可信,更加可爱,更能深入人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二者各有千秋的"丑的艺术"。本文主要从文学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书画艺术、雕塑艺术这五个方面,对中西方的"丑的艺术"进行剖析和比较,通过二者的契合之处,进而探讨中西方审丑文化的同一性,以及审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和理论价值。
[Abstract]:The "ugly art" originated from life, rooted in the folk, is the challenge and innov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beau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esthetic culture that contemporary art 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art. "the art of ugliness" is more attractive than "the art of beauty". "the art of ugliness" comes directly from the extraction of "ugliness" in life, so it is close to reality, more life, more truthfulness, and some "ugliness". Compared with "beauty" more credible, more lovely, more popula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ve formed their own "ugly ar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literary art, drama art,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ugly ar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 and sculpture art, and then probes into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f judging ugliness through the coincidence of the two. And the position and theoretical valu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ugliness.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在中西方浩瀚的艺术之海中,“美的艺术”向来占据主要位置。19世纪以前,人们通常将“丑”消解于“美”当中,或是刻意地抑丑扬美,“丑”一直被当作“美”的陪衬而存在,“丑的艺术”更不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被当作反面教材而为人们所厌弃,或者不被重视。但是随着世界文化艺术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航;;“无”的存在:数字化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J];文化月刊;2010年Z1期

2 魏毅;;论艺术形式中的丑[J];艺术教育;2011年04期

3 罗锦辉;从情感看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0年06期

4 李季萍;;谈丑的美学意义[J];职大学报;2009年03期

5 潘智彪;市场经济与浮躁的审美心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6 徐岱;;向诗而思:关于艺术的诗性品质的阐释[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朱存明;;论艺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曲德煊;论现代派艺术的“丑”与“审丑”[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傅守祥;;当代审美文化的意义想像与审美生存[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陈志昂;论审美文化的若干范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建芳;;欲望中的艺术[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来的多媒态艺术及其教育[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惠波;;从语境角度论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判定[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申载春;;影视时代的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付晓东;;“不靠谱青年”的趣味转向——谈70一代精神症候特征的艺术呈现[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艺;;艺术欣赏教学的特征与实践性[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10 宋蒙;;从历史语境中看艺术活动的现代转换[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路艳霞;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抢手[N];北京日报;2006年

2 记者 冯骏;兵团50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集面世[N];兵团日报(汉);2007年

3 通讯员 赵夏冰 李美久;富蕴县两部艺术作品摘得北京国际艺术节“金蛙奖”[N];阿勒泰日报(汉);2011年

4 忻东旺;艺术品价值的判断[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马学东 董岳;今春谁将领涨油画市场?[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董岳;当代艺术价格高看一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曹俊杰;电子艺术:艺术分享技术[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刘礼福;解读艺术品与金融新模式[N];中国商报;2009年

9 贾方舟;拍卖会:市场神话的制造者[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特派记者 王艳红 博荣;特展三日吸引6万人次参观[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德生;自由与控制—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3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4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6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琰;审美视野下的意象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宇;文学翻译中“三美”的研究——文学翻译美学特征分析[D];广西大学;2004年

4 包红芳;论张谷若译《德伯家苔丝》的美学特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李旭;审美意识与文体变迁[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广涛;艺术作品自身价值与时代的关系[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7 韩雪;艺术材料—超越于时空的前奏与淹没于时空的休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迪;浅析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9 胡尹萍;“能量”的再认识[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李琦;丑·审丑·丑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3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43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5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