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震惊效果的迷恋——西方当代艺术的策略
本文关键词: 当代艺术 艺术家 艺术作品 审查制度 策略 西方社会 前卫艺术 迷恋 女性主义 图像 出处:《美术》2012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当代视觉艺术与丑闻有着一种共生关系,当然这不可避免地也与一种压制的企图有关。冷战时期,世界格局被划分为东、西两个阵营。在苏联及其从属的国家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政府认可的唯一艺术形式。但是,事情在逐渐发生改变。1962年,赫鲁晓夫参观在莫斯科驯马场举办的艺术家联合会莫斯科分会(MOSKH,Moscow Section of the Artist's Union)成立30年纪念展,是这种松动的开始,这次展览中仅有少量官方艺术家的作品。赫鲁晓夫完全被他看到的作品激怒了,同雕塑家恩斯特·内兹维斯特尼(Ernst Neizvestny,1925年)发生了激烈争吵。解冻小心翼翼地展开,但是在1974年已经得到了极大推进,由内兹维斯特尼为赫鲁晓夫的陵墓设计了著名的墓碑。然而,就在同一年,一群持不同政见的艺术家在莫斯科伊兹迈罗夫斯基公园举办
[Abstract]:There is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visual art and scandal, which inevitably has to do with an attempt to suppres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world was divided into the east. Two camps in the West.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its subordinate countries, socialist realism was the only art form recognized by the government. However, things were gradually changing. 1962. Khrushchev visited the Moscow branch of the artists' Federation at the Moscow Racecourse. The Moscow Section of the Artist's Union is the beginning of this loosening. There are only a handful of official artists in this exhibition. Khrushchev was completely enraged by what he saw, with sculptor Ernst Neizvestny. The thaw was carefully unraveled, but was greatly advanced in 1974, when Neczvistri designed the famous tombstone for Khrushchev's tomb. The same year, a group of dissident artists held the event at Izmirovsky Park in Moscow.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J110.9
【正文快照】: 当代视觉艺术与丑闻有着一种共生关系,当然这不可避免地也与一种压制的企图有关。冷战时期,世界格局被划分为东、西两个阵营。在苏联及其从属的国家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政府认可的唯一艺术形式。但是,,事情在逐渐发生改变。1 962年,赫鲁晓夫参观在莫斯科驯马场举办的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画廊展讯[J];中国拍卖;2007年09期
2 刘晖;;谁主沉浮——中国当代艺术家与批评家关系之我见[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唐勇;;感受“798”[J];前线;2008年02期
4 ;再谈艺术审查制度[J];东方艺术;2008年19期
5 陆兴华;;关于当代艺术理论的阅读摘要[J];建筑与文化;2011年04期
6 ;艺术北京2009最新动态[J];艺术与投资;2009年04期
7 冀少锋;;《20世纪末欧洲艺术家大系》问世[J];高校社科信息;1997年03期
8 王大治;;中国当代艺术的解构性策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9 曲慧;;YBA,这些影响英国社会的“坏”人们[J];东方艺术;2007年11期
10 黄丹麾;;关于西方当代艺术发展态势的解析[J];艺术广角;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4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5 惠波;;从语境角度论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判定[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于昆;;当代艺术的“越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进;;历届世博会里的公共艺术[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易建芳;;欲望中的艺术[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莎莎;拆除当代艺术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藩篱[N];深圳特区报;2007年
2 游东醌;艺术的生命之境[N];美术报;2007年
3 林山;当艺术家开始画“股票”[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董岳;当代艺术价格高看一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邱家和;北京翰海首开内地亚洲当代艺术专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吴新;淡勃:和艺术家一起创造历史[N];中国证券报;2008年
7 王嘉;80后刷新成都当代艺术[N];成都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曹俊杰;意大利当代艺术 戏弄视觉?[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卢飒;“城市零件”:群体出征艺术市场[N];贵阳日报;2007年
10 董岳;“亚洲当代艺术”在内地拍场受肯定[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宇;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王鑫;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独创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3 于学文;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模版[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4 隋少杰;文化传播与艺术的机制性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5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7 张激;国家艺术支持[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8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9 齐鹏;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翟晶;边缘世界[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桢;80后艺术家的发展状态[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2 黄向前;当代艺术中中国传统符号的运用与演绎[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3 唐立影;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幼稚化审美趣味浅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凡t
本文编号:1444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44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