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批评视野中的图文之辩
本文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术现象 文学艺术 图像艺术 艺术批评 出处:《艺术百家》2012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类对图像艺术的接受向着平面快感化和理智化两个相互关联的极端发展,而过于注重图像内涵阐释的当代艺术批评,忽略了文学艺术与图像艺术的同质属性,过于关注因载体不同导致的异质性差异。只有当代艺术批评重新回到对艺术感性存在的重视,才有利于当代诗性艺术精神的弘扬。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picture reading, human acceptance of image art towards the plane of pleasure and rationality of the two interrelated extreme development, and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Ignore the homogeneity of literary art and image art,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different carriers. Only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back to the emotional existence of art. Only in fav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oetic spirit.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分类号】:J05
【正文快照】: 一在当代艺术类型中,以图像为载体的艺术和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在接受层面无疑经受着不同的命运。随着消费主义的蔓延和艺术的商业化、机械复制和电子虚拟产品的推波助澜,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那些经典文学读物被束之高阁,甚至其普及也不得不有赖于影像的被接受。然而,这一现象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茂叶;;借题与发挥——谈08版电影《画皮》的改编[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张群;;论“音乐形象”的确定性、可塑性、随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涂玉星;;浅谈电影《不能说的秘密》的形式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憨瑞祥;;简论文学经典重构的可行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陈寿富;;黄梅戏《徽州女人》中女人爱情的原生态价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丁云亮;;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社会学的重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9 贾少英;;身体转向语境下林白小说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孟湘;文学传达力审美本质及其层面透析[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王中珍;;科技期刊书脊的美化与信息传递[A];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陈月华;;革命:从虚拟身体到“电子情人”[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文仕江;吴荣彬;陈默;;浅析国产动画声音的民族性[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6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玉凤;上海房地产广告平面媒体的理想自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何承超;论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景观电影[D];湘潭大学;2010年
6 蔡园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少数民族电影的叙事学研究(1990-1999)[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焦颖;影像的透视—新世纪初少数民族电影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胡牧;从承继到创新,,从启蒙到娱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聂春子;电影心理疗法的理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伟杰;北京商业招牌字体形态与城市视觉形象的关系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建军;评刘再复《性格组合论》第一章[J];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03期
2 胡经之;走向新世纪的当代文艺学[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3期
3 何祚庥;一个值得文学艺术工作者关注的理论误区[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01期
4 赵炳庭;要留清白在人间——浅议作家的笔与人格[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5 张海燕;穿越现象的丛林[J];东方论坛;2005年04期
6 韩玺吾;李庆春;;中西诗学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刘谭明;;数字化时代的文学艺术——对“艺术终结”论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姜媛;;文学叙事与电视节目叙事中的故事元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年04期
9 ;《文学前沿》稿约[J];文学前沿;2008年01期
10 司同;;文学“沉默”的本体论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元骧;;我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马龙潜;;对毛泽东文艺本质理论的现时代阐释[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柯玲;;论“和谐”之于文艺的特殊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郭德强;;论毛泽东文艺基本观念的确立与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5 欧恢章;;试论毛泽东的实践观与他的艺术认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刘兆吉;;创建三足鼎立的文艺心理学刍议[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7 陆贵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方锡球;;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萧君和;;恩格斯“文艺复兴”论中的文论观点其当代意义[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马龙潜;;对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冠一 董博;出精品 出人才 出效益[N];吉林日报;2008年
2 王文革;文学理想:审美视野的突破[N];文艺报;2011年
3 梁胜明;文艺要彰显主流价值[N];人民日报;2010年
4 何振华;文艺的心魂要真正深入“震中”[N];解放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胡琦;收获在金秋[N];无锡日报;2007年
6 文联;书历史画卷 铸时代丰碑[N];通辽日报;2007年
7 袁跃兴;强调技术就是在炮制“文学通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巴山;文艺“真善美”与社会和谐[N];镇江日报;2007年
9 潘美云;文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为[N];文艺报;2008年
10 梁公卿;大家写就丹心谱 高歌唱红艳阳天[N];中国艺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3 曾传芳;叙事策略与历史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5 朱玲玲;“自我之狱”与“外边”[D];复旦大学;2012年
6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7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8 徐华;汉魏之际艺术精神的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李健;比兴思维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
本文编号:1444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4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