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德国经验”与“中国问题”——宗白华与现代中国艺术学演进之考察

发布时间:2018-01-24 16:21

  本文关键词: 宗白华 艺术学 德国经验 中国问题 艺境诠释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艺术学"学科起源于德国并传播到东方的日本和中国。宗白华是德国艺术学思潮的中国传人,其早年的经验美学认同和诗性智慧为其接受艺术学提供了思想前提,留德经历又开拓了中西比较的视野,文化危机、人的现代性问题促使其转向艺术传统的开掘和艺术意境的探寻。从借鉴"德国经验"到解决"中国问题",宗白华推动了艺术学的本土化实践,建构了现代艺术学的民族话语,彰显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价值。当代中国艺术学建设仍须要"从宗白华接着讲"。
[Abstract]:The subject of modern "art" originated in Germany and spread to Japan and China in the East. Zong Baihua is the Chinese descendant of German art thought. His early experience aesthetic identity and poetic wisdom provided the premise for his acceptance of art, and the experience of staying in Germany opened up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cultural crisis. The problem of human modernity urges him to turn to the exploration of artistic tradi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From "German experience" to "Chinese problem", Zong Baihua promoted the localization of art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discourse of modern art demonstrates the modern value of Chinese artistic spiri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still needs to "continue to speak from Zong Baihua".
【作者单位】: 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2FYS012)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在1920—1940年代,以宗白华(1897—1986)为代表的留德学者开辟了艺术学在中国研究的先河,宗氏艺术学是德国“一般艺术学”思潮本土化的典型个案。在1920年代“科玄论战”背景下,宗白华极力推进西方学术的本土转化与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其美学与艺术学研究既体现了“古典的、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彭锋;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2 张泽鸿;;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上)[J];美与时代(下);2010年04期

3 张泽鸿;;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下)[J];美与时代(下);2010年05期

4 杨乃乔;崛起的比较艺术学研究[J];文艺研究;1998年02期

5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旦捷;《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高蔚;;天地元声:诗的原初生命形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朱志荣;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肖翠云;对文论“失语症”的几点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闻娱;;论作为整体的现代媒介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刘景霞;;语篇连贯的认知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张园媛;;审美的永恒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东;;“诗性”的文学与批评的“诗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李心峰;;艺术学的“三级跳”与新“节点”[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罗春梅;;佤族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婧;;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工业设计发展探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顾颖;;论汉画像乐舞图的悲剧精神[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石、画像砖人物题材的艺术特点[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利民;;内蒙古动漫产业的文化资源及发展取向[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赫赫;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民国前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静;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楚辞》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丽丽;社火脸谱艺术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殷猛;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与实践本位驱动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严雯;歌德对宗白华艺术人生观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薛芳芳;秦汉服饰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盛华;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研究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毛宣国;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J];求索;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振宇;;现代的传统主义者——论宗白华的艺术学观念[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02期

2 张国芳;;论宗白华艺术学视野下的哲学心路[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李蕾;;论艺术学与美学的学科分界[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时宏宇;;宗白华论艺术本质[J];山东文学;2006年02期

5 王艳玲;;现代形态的诗性美学——解读宗白华的《艺境》及其风格[J];名作欣赏;2007年14期

6 张国芳;;艺术与娱乐的界限——兼谈宗白华的艺术学思想[J];电影评介;2010年10期

7 赵君;“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宗白华形上诗学建构中的“民族根性”[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张晓刚;;20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发展述评[J];美术学报;2009年04期

9 张泽鸿;;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下)[J];美与时代(下);2010年05期

10 田智祥;;艺术空间体认与文化精神追寻——宗白华论[J];文艺争鸣;2010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金虎;;艺术学的构建[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2 李心峰;;艺术学的“三级跳”与新“节点”[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一川;;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胡平;;崛起与展望——21世纪的中国艺术学[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吴皓;薛琛瑶;安玲;程琛;濮延博;陈蓦;吴悠;;前言[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7 黄培清;;从《红楼梦》诗歌的翻译看译诗三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凌继尧;;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黄峻;;前言[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10 朱青生;;世界艺术史的另一种解释——《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说明[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集体采访;艺术学升格,影响深远的制度性变革[N];中国艺术报;2011年

2 仲呈祥;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随想[N];光明日报;2011年

3 唐小伟 王宁逸 金晓依;艺术学升“级”,将带来什么[N];美术报;2011年

4 记者 包松娅;将“艺术学”提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包松娅;将艺术学提升为独立学科门类[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田川流;建立中国特色的艺术学[N];文艺报;2009年

7 王廷信;艺术学应当思考什么[N];文艺报;2009年

8 田军亭;艺术学项目申报:注重积累 关注现实[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晓剑;前所未见的艺术学经典导读读本[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张玉梅;艺术学“自立门户”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3 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东南大学;2005年

4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7 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史论[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凌燕;马采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从艺术学独立运动到现代艺术学体系[D];东南大学;2004年

2 赵靖;论宗白华诗画美学思想[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3 韩君君;宗白华美学中的“生命观”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宋婕;宗白华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D];延安大学;2010年

5 李燕;宗白华意境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敏敏;从超二元对立角度浅析宗白华意境论[D];云南大学;2011年

7 扈庆燕;感悟“为人生的美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凡;“舞”:中国艺术的审美基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天召;宗白华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史爱兵;宗白华对中国艺术学的几点重大贡献[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60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60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5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