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艺术生命之元素——从严羽的“兴趣”说到袁宏道的“真趣”论
本文关键词: 童子之趣 返归 自由 性灵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趣,不单单是艺术构成中的审美形态,同时又是艺术生命的元素。如果说严羽的"兴趣"说还侧重于诗的意境中所体现的形上的审美趣味,这与神韵、灵境相融通,不能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那么至明代,袁宏道对"趣"的独到描述,则把趣视为童心、性灵的内在因子,提倡从返归自然、返归人的本真中发现趣。这体现了穿越时空的艺术精神,摆脱束缚,接近童子之趣,永远是文艺创作的一个新鲜话题。
[Abstract]:Interest is not only the aesthetic form of art composition, but also the element of art life. The combination of spiritual conditions can not become an independent aesthetic category; Then in the Ming Dynasty, Yuan Hongdao's original description of "interest" regarded interest as the intrinsic factor of childlike heart and spirit, and advocated the discovery of interest from returning to nature and returning to the true nature of people, which reflected the artistic spirit of time and space. Getting rid of bondage and approaching the interest of a child is always a new topic in literary creation.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项目(10YSX001)成果之一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少有专门对“趣”的论述,或者说,“趣”没有像“韵味”、“意境”之类形成艺术传统的特定审美范畴。这与中国文化传统有关,韵味、意境等,体现了东方文化崇尚含蓄的特点。中国诗画把“生气”视为艺术生命的标志,这是以古代哲学的“气”的范畴为支撑,南齐谢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胡钟寰;“虚静”的审美机制与中国审美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王珂;论新诗诗体建设的恶劣生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罗先汉;关于广义信息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7 余卫国;论中西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罗尧;庄子论命与生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袁济喜;神会与妙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鉴赏心理学范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周乔建;静照与飞动——论宗白华的艺术哲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钟仕伦;李天道;;论中国传统美学之自由审美精神[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7 惠蓝;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8 姜洪伟;李健吾剧作论[D];复旦大学;2004年
9 叶贵良;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耿波;自由之远与艺术世界的价值根源——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扩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3 华伟丽;试论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5 林泰显;《老子》政治观与社会伦理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孙圣河;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薛荣莉;徜徉在学术与人生的诗意境界[D];暨南大学;2002年
8 刘银昌;《焦氏易林》四言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正海;魏晋自然观与山水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丁梅;论阮籍价值观对其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64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6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