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化美学与中国情怀——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8-01-26 02:34

  本文关键词: 文化美学 毛泽东 延安文艺座谈会 中国情怀 出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文艺美学逐渐向文化美学范式转换,文化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有较强的文化阐释能力。考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化与工农兵大众审美主体的嵌入方式,解释当代文化美学的建构模式。可从主体论、方向论、价值论三个维度生成具有中国情怀的文化美学,具体而言,即基于人民主体作为当代文化美学的逻辑起点,坚持社会生活作为当代文化美学的功能指向,强调艺术符号作为当代文化美学的价值生成。
[Abstract]:In 1990s, the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gradually changed to the paradigm of cultural aesthetics. As a research method, cultural aesthetics has a strong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bility to the literature and art work in Yan'an period.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mbedding way of Culture and the masses Aesthetic subject of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in Mao Zedong's speech at the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Symposium. . Explai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aesthetics. We can produce cultural aesthetics with Chinese feelings from three dimensions: subject theory, direction theory and value theory. That is, based on the people's subject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aesthetics, adhere to social life as the functional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aesthetics, and emphasize the value generation of artistic symbols as contemporary cultural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消费性大众文化成为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境遇,日常生活的审美风暴悄然兴起,其中,文化美学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美学,最早起源于席勒“审美文化学”[1]概念的提出,后来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审美文化定义为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经之;走向文化美学[J];学术研究;2001年01期

2 李清华;;跨文化美学的哲学基础[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乔东义;常清;;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美学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索尼娅·塞尔俄玛;孙旭辉;;跨文化美学:诗学中的自然之音[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2年09期

5 黄有东;从审美文化到文化美学[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朱志刚;电视媒体的文化美学形象刍议[J];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黄有东;郭岸;;略论20世纪“境界”美学范畴向文化美学的靠拢[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吕俊峰;;当代中国语境下审美精神的反思——以中德两国文化美学对比分析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彭锋;;跨文化美学与美的共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郑培凯;文化美学与中国情怀[J];中国文化;2001年Z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胡经之;走向文化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王柯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跨文化美学片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文编号:1464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64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