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

发布时间:2018-02-05 05:20

  本文关键词: 文学理论教学 文论 文学研究 文学史 新媒体时代 人生理论 人论 学生 文学教学 文化理论 出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影视网络日益占据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除师范院校和有意深造者外,大部分学生今后不会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都存有困惑。实际上,文学研究任何时代都是人文学术和文化传承的核心,文论知识则是追求高雅审美趣味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人文修养。如何使文学理论的讲授变部分有用为全体有用,变忍受教学为享受教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建设团队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从多个角度论析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的使命与策略,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很有启发性。
[Abstract]:In the new media era, where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network is increasingly occupying people's cultural life, the necessity of the existence of literary research and literary theory has been questioned and challenged. Apart from teachers' colleges and those who intend to further their studies, most students will not engage in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Many students and even teachers are confused about why they want to study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study is the core of humanities academic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any ti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knowledge of literary theory is an indispensable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for modern people who pursue the elegant aesthetic taste. How to make the teaching of literary theory become useful for all, and to change the teaching tolerance into the enjoyment of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team of the "state-level" excellent course "Literary Theory"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has made a deep thinking and positive exploration. A group of written talks published here. Analyzing the mission and strategy of the teaching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Media Age from many angles is instructive to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literary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资助项目
【分类号】:I02
【正文快照】: “文学理论”课程在中国大学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田汉、郁达夫、老舍以及刘永济、姜亮夫、陈望道等,都曾在大学教授过文学理论,并出版了翻译或自撰的文学理论教材。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和老舍撰写的《文学概论讲义》,迄今仍是文学理论教学的经典参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永康;;当代西方的文学政治学[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3 刘彦顺;;从“时间性”论“本质主义”文艺学的终结[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彭海云;;从“审美反映论”到“综合创新论”——对文艺学30年发展历程透视及建设的思考[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5 徐慧;;人、文分裂原因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7期

6 ;文学[J];全国新书目;2005年01期

7 李志良;;浅谈文学作品中的“拙笔”[J];写作;2011年Z1期

8 任桂燕;;阅读与文学接受理论初探[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9 赵毅衡;;主持人语[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3期

10 杜吉刚;谢春平;;文学本质:一个多元性的存在空间[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钱中文;;序二[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张冠华;;危机:文艺理论的正常状态——“危机”话题讨论之后的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论文梗概[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马驰;;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饶龙隼;;传统文论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应龙;;当代文艺学的基本问题[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建辉;经典文论释读中的陈涌经验[N];文艺报;2011年

2 陆贵山;一体·多样·主导[N];文艺报;2002年

3 美国德州大学教授 顾明栋;原创性是学术最高成就的体现[N];文汇报;2010年

4 高天庆;用科学观念再思文学理论创新[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王春荣;现代女性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的特殊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6 刘平;迈入文论之门[N];文艺报;2009年

7 魏天真;作为起点和遗产的文论传统[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张炯;评《文学理论向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9 程巍;近期英美文论状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陆贵山;主流文论的建设与创新[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旭;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言说者的身份认同[D];山东大学;2008年

2 蔡同军;普罗米修斯的火种[D];苏州大学;2003年

3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生;多元·有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披文以入情”[D];西北大学;2012年

3 张二艳;二十世纪初叶文论中的文学名词审定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张彩云;“新批评”的历史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邢哲婧;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D];河南大学;2012年

6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汤建萍;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8 吕贞;感物而兴 兴而修辞[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冉金红;新批评张力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国贞;论“文气”说与作家人格的涵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92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92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2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