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被动与转机:文学与人的当代共建

发布时间:2018-02-13 22:03

  本文关键词: 文学 人 共建 被动 转机 出处:《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共建关系,一方面,人的建设决定着文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文学的建设又反作用于人的建设。当下的文学与人双双陷入了被动时代,作家与批评家被世俗化、文学被平庸化、读者被娱乐化,这使得文学与人的共建陷入困境。同时,文学与人的共建也迎来了转机时期,人与文学的"临界"状态正是二者重建的良好契机。文学与人共建的理想化转向主要取决于作家与批评家的主体意识的自我重塑,并通过其主体精神对文学的深度介入来实现文学之于读者的精神建设意义。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man is a kind of co-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On the one 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beings determ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reac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beings. Writers and critics have been secularized, literature has been mediocre, readers have been entertained, which makes literature and people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o-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people has ushered in a turning point. The "critical" state of man and literature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ir reconstruction. The idealized turn of literature and man's co-construc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self-remoulding of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writers and critics. And through its main body spirit to the literature deep intervention to realize the literature to the reader spirit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发展起点研究”(项目号12BWXJ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赖大仁;;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今时代[J];文学评论;2011年03期

2 金元浦;;论文艺与经济[J];文学评论;2011年06期

3 杨向荣;;艺术终结抑或艺术突围——当下“艺术终结论”及其中国语境的反思[J];文学评论;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元雕;王一雅;黄邦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3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武威利;关巍;;近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要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蔡辉明;;美国公共行政学思潮的范式变迁——路径、划分和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赵亮;;论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异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胡丁慧;;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浦劬;;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转换析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田闯;王紫琳;;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娄瑞雪;;试析科学合理性问题—以一种历史演变的角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杨韬;;对科学发展的重新认识——构建中国科学大范式的探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亮;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瑜;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郑媛媛;科技创新社会生成维度问题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离;比较文学:应当从研究人出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陈道谆;文学与人:一个没完的话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曾庆元;文学艺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钟福民;人类学与文学:一次探索性的表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庄锡华;论艺术对人的精神关怀[J];晋阳学刊;2000年02期

6 张宝贵;简论艺术创作冲动[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章旭清;试论人在文化诗学建构中的主体性意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张艳梅;现代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存在同一性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靳桂玲;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学与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仁琮;;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毛庆耆;;文学创作实践过程的主观和客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陆绍兴;;诌议历史文化与写作[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秀娟;;一种语言的艺术——试论文学创作中审美距离的建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韩振江;;无限延伸的铁轨——在9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背景中再谈作家与生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蓝犁;;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高凯征(高楠);;文学的道德价值[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10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纷纷回应《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N];光明日报;2006年

2 潘智;按“三个代表”要求繁荣军队文学创作[N];解放军报;2001年

3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格尔;批评为何左右不了文学创作[N];北京日报;2000年

5 古华城;文学创作的新闻效应[N];中国文化报;2002年

6 张平;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问题[N];山西日报;2004年

7 古耜;真诚比姿态更重要[N];文学报;2006年

8 王呈伟;少一点低俗 多一些责任[N];人民日报;2006年

9 佘丹清;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控制问题[N];文艺报;2005年

10 张锐锋;文学和科学需要不断沟通[N];大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2 王俊虎;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D];兰州大学;2008年

3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吴钧;论中国译介之魂[D];山东大学;2008年

8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9 金震海;20世纪初韩·中留日作家作品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波;图像化时代与文学的后现代性[D];吉林大学;2006年

2 周静;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文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朱彦;文学创作与童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桑影影;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孔莉;文学创作与审美发生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狄昱吟;无声的召唤——文学中的艺术空白[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严晓英;郭沫若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晓棠;审美经验辨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玉清;从互文性视角看冰心文学创作在翻译作品中的映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10 赵t焥,

本文编号:1509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09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f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