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艺术表现的形式与情感特点

发布时间:2018-02-25 22:32

  本文关键词: 艺术 情感 形式 出处:《河北学刊》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艺术的目的是要表达情感,而艺术的情感又不是抽象的概念和范畴所能够穷尽的,恰恰相反,具体的感性形式往往能够承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内容。于是,"形式"与"情感"便成为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从符号学的角度上看,"形式"与"情感"犹如"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但二者的关系又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建立在人生经验的基础之上。这种"准符号"的特点既为艺术作品的理解造成了多义性、模糊性的麻烦,又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超越民族和地域的可能。
[Abstract]:The purpose of art is to express emotion, and the emotion of art cannot be exhausted by abstract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On the contrary, concrete forms of sensibility are often capable of carrying "only the will," "form" and "emotion" become two indispensable elements of art works. From the semiotics point of view, "form" and "emotion" are li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not established by convention, but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lif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si-symbol" not only cause confusion and fuzzines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works of art, but also cause problems. It also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cending nationalities and regions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works of ar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文明的结构与艺术的功能》(07JJD751079)
【分类号】:J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胡文木;论法治与人性——兼论“人性恶”理论之得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丁伯林;海子:激荡着屈子情怀的诗歌烈士[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3 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匡安荣;“道法自然”与经济自由——一项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世讴;管理文化的反思与前瞻[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5 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维方式[D];郑州大学;2001年

6 董强;论自然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宋述玉;在中学物理课堂中贯彻主体性教学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孙俊华;《庄子》神话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冯炜;文化的衰解及图像折射[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10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亢志勇;;译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移情刍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2 戴娱;;艺术实践与人文精神[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3 靳小云;;浮沉·黄土——“艺术”手记[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4 于洋;;“可再生艺术”领航环保新概念[J];华人世界;2011年08期

5 ;青春在燃烧——杭州新青年艺术大展[J];美术文献;2010年01期

6 周旭;;20世纪美国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杜威思想[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7 赖爱清;;艺术知觉与情感变形[J];艺术·生活;2005年06期

8 王生;;柏林世界文化馆的中国当代艺术活动[J];艺术·生活;2006年05期

9 ;首届“颜文j艺术奖”将于9月颁奖[J];东方艺术;2011年13期

10 本刊编辑部;;资讯[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刘兆吉;;试论文艺心理学与美育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金玺铎;任英;;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宋蒙;;从历史语境中看艺术活动的现代转换[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高小康;;论文艺活动的都市化[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付晓东;;当艺术遭遇经济——兼记“光·音/光阴”大山子艺术节[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刘鸿庥;;关于文艺源泉问题的思考——兼与钱念孙同志商榷[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瑞光;博采广纳 锐意创新[N];文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力源;触觉艺术品如何走入“生命阳光馆”[N];文汇报;2010年

3 田川流;媒体批评与艺术家[N];文艺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莉;“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华幕将启[N];人民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白宙伟;“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比利时[N];音乐周报;2009年

6 范艳青;湘水浪淘尽 艺海任泛舟[N];湖南经济报;2008年

7 记者 谌强;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N];光明日报;2008年

8 宋国城;奥地利:精心打造艺术节[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程绮瑾;北京“798”艺术区遭遇“变更期”[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曹俊杰;当艺术谋为权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蓝星;个体艺术智能的发生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齐海英;叙述化审美生存境界的学理描述[D];苏州大学;2006年

3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D];东南大学;2006年

4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6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鸿央;略论艺术与游戏精神[D];南昌大学;2005年

2 于恬;以电视剧为例管窥艺术对现实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3 王怀义;审美意象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刘少磊;从对生命的感悟谈起[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5 梁志欣;单纯的力量[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6 詹颖;从引领运动到“缺席”历史[D];四川大学;2007年

7 苏燕;从广西工学院艺术团的建设简论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与发展前景[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青;从艺术到公共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於飞;理性的位置[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李迎春;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综合艺术课程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35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35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b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