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叙事”概念的当代兼容性
本文关键词: “叙事”概念 中西比较 差异性 兼容性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西"叙事"的原初内涵根植于各自文化的源头之中,文化基因的异质性使中西叙事形成了不同的传统。比较而言,西方叙事重"故事",中国叙事重"历史";西方叙事侧重于"叙",中国叙事更加强调"事"(即"史");西方叙事侧重于时间性,而中国叙事侧重于空间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西"叙事"概念走向了互渗融合,并为"叙事"增添了新的内涵:形式与文化互渗、叙事媒介泛化、叙事对象泛化等。这些新内涵其实已经先在地包含在中国"叙事"概念的原初内涵之中,显示了中国"叙事"概念的当代兼容性,也表明在当代背景下研究中国叙事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Abstract]:The original connotation of "narrativ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s rooted in the source of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s. The heterogeneity of cultural genes makes Chinese and Western narratives form different traditions. Western narration emphasizes "story", Chinese narrative emphasizes "history", Western narrative emphasizes "narration", Chinese narrative emphasizes "event" (i.e. "history"), western narrative emphasizes time, and Chinese narrative emphasizes space.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as moved towards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fusion, and has added new connotations to "narrative": mutual infiltration of form and culture, generalization of narrative media, These new connotations have already been included in the original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in China, which shows the contemporary compatibility of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in China. It also show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studying Chinese narratology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ZW005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增流,管建明;叙事角度中的传统和现代意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邹群燕;论《剪灯新话》的艺术特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陈曦;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江守义;;叙事聚焦的演变及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陈玉庆;试析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韦晓娟;民间口承故事的表演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邓楠;论叙事表层结构对读者的制约性[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郑莉;四大奇书与《红楼梦》中人物刻画的反讽艺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杨学民;反讽和讽刺——台湾作家欧阳子的小说叙述策略[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童庆炳;;重建·隐喻·哲学意味——历史文学作品三层面[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杜云南;;城市·消费·文学·欲望[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锦瑶;;由《诗经》言志传统论马致远戏曲抒情化[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D];暨南大学;2002年
4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5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旭;辉煌与没落:俗文学长河与“十七年”文学[D];苏州大学;2001年
2 崔丹;战争文学《五号屠场》叙事的结构模式和时空机制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初志红;威拉·凯瑟作品的叙事技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李芬芳;走在双轨上的错位人生[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任小娟;王小波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周颖;电视叙事理论刍议[D];厦门大学;2001年
7 钟筱涵;李渔戏曲结构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志华;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胡笑瑛;论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叙事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吕芸芸;寻找自我之旅[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顺庆;黄文虎;;中西比较中的求同趋势与汉学主义之根源[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曹顺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变异学确立东西方比较文学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宁旭东;神话思维在早期中西文化中的留存及差异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2 程晶晶;韵者,,美之极[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晓岗;叶嘉莹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O@同壮?;庄子审美之维的当代解读——近四十年庄子文艺美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7 孙莉莉;吉川幸次郎和余宝琳中国诗歌“非虚构”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张松鹤;邓以蛰文艺美学思想浅析[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4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4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