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
本文选题:艺术 切入点:话语分析 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艺术是一种话语,一种表达和建构性的活动。艺术活动完成了思想的外显,情感的抒发,促成一种形象化的转换。艺术中的这种形象转换具有视觉化特征,视觉化就是把原本看不到的东西或原本非视觉的东西变成视觉的对象。对艺术的话语分析,就是综合运用符号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对艺术话语文本的意义结构和形成条件进行分析,探讨艺术话语的结构特征与其意义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艺术话语的意义表达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关系,从而回答艺术话语以何种方式发挥其效力的问题。
[Abstract]:Art is a kind of discourse, an activity of express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artistic activity completes the expression of thought,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sualization. Visualiz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 that are originally invisible or non-visual into objects of vision. Discourse analysis of art is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semiotics and hermeneu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artistic discourse text, and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stic discourse and the expression of its mean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expression of artistic discourse and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so a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how artistic discourse exerts its effec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艺术理论与批评的当代形态研究”(项目号:10JJD750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憨瑞祥;;简论文学经典重构的可行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丁云亮;;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社会学的重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贾少英;;身体转向语境下林白小说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高字民;;拟像审美反思与当代影视的内容生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吴海进;;后现代语境中仿像符号商品文化消费批评[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6 谭善明;;图像修辞与意识形态的超越——罗兰·巴特摄影图像理论论析[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7 花勇;;互文与汉语传统辞格[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林林;;法律文化的社会“过程性”[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9 马蕾;;想象的大学——中美大学文化的图像符号学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10 吴丹;;身体二重性:结构与艺人能动性——以湘西苗族花鼓舞及艺人龙英棠和石顺明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张墨研;;赋格的狂欢——叶维廉《赋格》分析[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莉;“沉默”的言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孟宪华;追寻、僭越与迷失[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文初;《存在与时间》前38节解读[D];浙江大学;2010年
8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9 黄美冰;日常歌唱与文化认同:马来西亚华人叙事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玉凤;上海房地产广告平面媒体的理想自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杨雁霞;旅游城市的文化规划[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黄丽玲;论九十年代的口语诗歌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淑敏;论莫妮卡·阿里《砖巷》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D];西北大学;2011年
7 舒子芩;老舍抗战文学中的英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红红;《西游记》中女妖形象复杂性格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晶晶;自反性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文宪;话语分析:文学言说中的文化选择——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一[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南帆;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1年04期
3 马文;;戏剧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8年01期
4 杨芳;;叙事认同的建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潘雯;;理论的流变与概念的延伸——梳理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话语”一词[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3期
6 郭福平;;“话语分析”与文艺学反本质主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李晓晖;;戏剧对白中的话轮转换研究——以《卖花女》的中译本为案例[J];才智;2010年32期
8 梅钢;;论后现代的文学批评[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6期
9 刘小新;王伟;;新世纪十年文学理论回眸[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吴谷怀;;通向艺术的大学之路[J];艺术探索;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金玺铎;任英;;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宋蒙;;从历史语境中看艺术活动的现代转换[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小康;;论文艺活动的都市化[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兆吉;;试论文艺心理学与美育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6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刘鸿庥;;关于文艺源泉问题的思考——兼与钱念孙同志商榷[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8 付晓东;;当艺术遭遇经济——兼记“光·音/光阴”大山子艺术节[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蒋念祖;;艺术与人的发展[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树榕;;艺术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吗?——对艺术本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国城;奥地利:精心打造艺术节[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王瑞光;博采广纳 锐意创新[N];文艺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力源;触觉艺术品如何走入“生命阳光馆”[N];文汇报;2010年
4 田川流;媒体批评与艺术家[N];文艺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莉;“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华幕将启[N];人民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白宙伟;“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比利时[N];音乐周报;2009年
7 范艳青;湘水浪淘尽 艺海任泛舟[N];湖南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 谌强;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N];光明日报;2008年
9 程绮瑾;北京“798”艺术区遭遇“变更期”[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曹俊杰;当艺术谋为权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华东;戏剧舞台指令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蓝星;个体艺术智能的发生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D];东南大学;2006年
5 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8 杨丽华;林纾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娜;从福柯对主体性的批判看其文学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慧津;媒介话语与翻译:从译文到原文的描写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刘鸿央;略论艺术与游戏精神[D];南昌大学;2005年
4 于恬;以电视剧为例管窥艺术对现实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5 曹文秀;论叙述语式[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夏小鹏;莎士比亚翻译的文体学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梁志欣;单纯的力量[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8 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视觉化”思维过程[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詹颖;从引领运动到“缺席”历史[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青;从艺术到公共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1567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6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