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奈保尔谬误”

发布时间:2018-04-11 13:27

  本文选题:文化霸权 + 后殖民批评 ; 参考:《国外文学》2012年02期


【摘要】: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奈保尔谬误"是指它与"白人文论"之间既抵抗又依赖的拉锯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形式谬误";二、"嵌入谬误"。在描述其具体阐释术语时,盖茨一方面把欧美批评话语嵌入其中,证实两者是功能对等物,另一方面则直接改写"白理论"符号。这就是黑人学者在白人霸权语境中申诉族裔文化身份时无法规避的文化创伤。
[Abstract]:The Naipaul fallacy of Gates' African-American literary theory refers to the chain-saw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White Literary Theory,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formal fallacy"; second, "embedded fallacy".In describing his specific explanation of terms, on the one hand, Gates embed the critical discourse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o it, confirming that the two are functional equivalents, and on the other hand, directly rewriting the symbol of "White Theory".This is the cultural trauma that black scholars can not avoid when they complain about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white hegemon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尔龄 ,安德鲁·迪尔班科;论美国的黑人文学——兼评路易斯·盖茨的《象征的猴子》[J];当代文坛;1995年06期

2 王晓路,石坚;文学观念与研究范式——美国少数族裔批评理论建构的启示[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3 王晓路;差异的表述——黑人美学与贝克的批评理论[J];国外文学;2000年02期

4 朱小琳;视角的重构:论盖茨的喻指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5 梁工;;后殖民文论与圣经批评的互动关系[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5期

6 王建平;;《V.》:托马斯·品钦的反殖民话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莹莹;;《沐浴在阳光中》:对话与狂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王雪梅;杜以向;;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以三部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为例[J];长城;2011年08期

3 何燕李;;美国黑人如何摆脱“粉红色”——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后殖民性”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于静;;布鲁斯——独特的黑人文学叙事风格[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田静;;超越与融合:拉尔夫·艾里森的文艺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王晓路;种族/族性[J];外国文学;2002年06期

7 李权文;;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8期

8 梁海霞;;静水微波自伤情——兰斯顿·休斯《初秋》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9 王建平;;《V.》的隐喻结构与叙述视角[J];国外文学;2011年04期

10 黄晖;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德文;种族身份的思考及其复杂心态的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燕;创伤·生存·救赎[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浩;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民俗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陈鹏;《所罗门之歌》意指特色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陶兰;论阿特伍德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若干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娜;“有声音的作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胡笑瑛;论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叙事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龚婷;构建人类诗意的生存模式[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高黎;历史·现实·隐喻[D];西北大学;2006年

8 杨红;边缘的吟唱:“西藏文学”之于“寻根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莉莉;紫色:和谐社会的色彩象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邬帅;《所罗门之歌》的喻指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从容;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读托马斯·品钦的《V.》[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2 但汉松;;作为文类的百科全书式叙事——解读品钦新著《反抗时间》[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立立;华文文学后殖民批评的可能性及限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11期

2 许晓琴;;东方·东方学·东方主义——赛义德后殖民批评与东方学批判[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2期

3 米什科·苏瓦克维奇,付国锋;文化、他者与“小文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胡慧芳;;《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霸权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胡慧芳;;《最蓝的眼睛》中教育的霸权作用[J];梧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余雪琳;范晓晶;;论康拉德后殖民主义思想观——以《黑暗之心》为例[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7 吴端明;;詹姆士邦德回归:东方主义延续——对007电影的后殖民主义研究[J];电影评介;2007年21期

8 李今;;晚清语境中汉译鲁滨孙的文化改写与抵抗——鲁滨孙汉译系列研究之一[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9 邹鸣;;世界语所面临的文化霸权[J];考试周刊;2009年22期

10 李智慧;;“贫穷色情”下的文化霸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秋业;;文化霸权与文化多元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王书明;;费耶阿本德对西方科学文化霸权的批判[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3 张振岩;赵国华;孙宁欣;;应对文化霸权 捍卫文化主权——学习“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几点体会[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主题:传播与社会之间[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王铁仙;;瞿秋白的大众文艺论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素云;肖聪;;全球化进程中苏联在文化安全问题上的教训与启示[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王岗;邱丕相;;“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伦敦记者 张晓;从西方媒体透视文化霸权[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杨乃乔;后殖民批评及其世界宗教背景[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辛杰;反对文化霸权 推进文化多样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斯义宁;走向一种全球性的后殖民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珑铭;将古人的像标准化是一种文化霸权[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王宁;后殖民批评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作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李应志;解构的文化政治[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南开大学哲学系 陆扬;现代性和文化霸权不是一回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路景菊;面对文化霸权英语教学应遵循的文化原则[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10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濮端华;文化霸权与美军软实力之痛[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周兴杰;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话语重构[D];暨南大学;2006年

4 黄慧玲;美国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霸权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6 费小平;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姜秀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惠敏;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英;伯纳德·马拉默德之《房客》中的文化霸权[D];厦门大学;2009年

2 高琛琛;从奥斯卡最佳影片看美国文化霸权[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帆;德里克: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于菲;德里克后殖民批评理论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乔;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朱履骅;后殖民批评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7 张丽;文化全球化中的美国文化霸权与我国的应对策略[D];宁波大学;2012年

8 童俊;微观触摸旅行中的后殖民批评:中国语境下后殖民批评五个关键词的译介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包细簪;后殖民与后现代的兼收并蓄[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36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36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