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索艺术秘境的通衢——读杨健民《艺术感觉论》
本文选题:《艺术感觉论》 + 艺术感觉 ; 参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08期
【摘要】:要接近感觉尤其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感觉"研究,就要涉及创作心理、审美经验、文化记忆和艺术体验等庞杂的领域,这委实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工程。杨健民以他的执着坚持和扎实严谨,寻找到了"艺术感觉"突破口,为探索艺术秘境通衢作出努力。在涉及"文艺创作"这样古老而又崭新的文艺美学理论命题时,全局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完整的论述显得更加必要,而杨健民的《艺术感觉论》一书在这几个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Abstract]:In order to approach the study of feeling, especially the "artistic feeling" with aesthetic significance, it is necessary to involve creative psychology, aesthetic experience, cultural memory and artistic experience, which is a very difficult project.Yang Jianmin, with his persistence and solid preciseness, found the breakthrough of "artistic feeling" and made efforts to explore the thoroughfare of artistic mystery.When it comes to such an ancient and brand-new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as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the overall vision, rigorous textual research and complete exposition are all the more necessary.Yang Jianmin's the Theory of artistic sensation has reached a certain height in these aspect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分类号】:J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憨瑞祥;;简论文学经典重构的可行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丁云亮;;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社会学的重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贾少英;;身体转向语境下林白小说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高字民;;拟像审美反思与当代影视的内容生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吴海进;;后现代语境中仿像符号商品文化消费批评[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6 花勇;;互文与汉语传统辞格[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林林;;法律文化的社会“过程性”[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8 吴丹;;身体二重性:结构与艺人能动性——以湘西苗族花鼓舞及艺人龙英棠和石顺明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吴晓;;民族艺术展演空间的审美想像——湘西德夯苗寨的个案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陈香玉;;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预言夫人》中的身体政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顺铭;;“偷拍”与“疯狂”:一种病理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2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莉;“沉默”的言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孟宪华;追寻、僭越与迷失[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文初;《存在与时间》前38节解读[D];浙江大学;2010年
7 许淑芳;肉身与符号[D];浙江大学;2011年
8 黄美冰;日常歌唱与文化认同:马来西亚华人叙事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玉凤;上海房地产广告平面媒体的理想自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杨雁霞;旅游城市的文化规划[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黄丽玲;论九十年代的口语诗歌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淑敏;论莫妮卡·阿里《砖巷》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D];西北大学;2011年
7 舒子芩;老舍抗战文学中的英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红红;《西游记》中女妖形象复杂性格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晶晶;自反性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岳川;“中国当代文艺美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2 周来祥;三论文艺美学的对象、范围和学科定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劲松;“文艺美学”何以可能[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王艳玲,张秀敏;解读文艺美学研究及当下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4期
5 王德胜;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6 赵奎英;论文艺美学的规范化与开放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一川;;今日文艺美学的限度与开放[J];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8 熊敬忠;;开路者的脚步——胡经之教授的《文艺美学》及其理论贡献[J];南方论丛;2006年01期
9 杜书瀛;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J];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
10 王志尧;别开生面的文艺理论新著──读陈长生先生的《文艺美学论要》[J];南都学坛;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柯汉琳;;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提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罗中起;;艺术与审美之辩:关于文艺美学的反思(摘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德胜;;文艺美学:“双重变革”与“集体转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5 高晓梅;;也议“神与物游”[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向荣;毛泽东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开拓[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王汶成;全国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1年
3 姚文放;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N];光明日报;2001年
4 傅其林;不为人知的杰作[N];文艺报;2009年
5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6 万红金 陈翠;深圳22艺术区彰显艺术价值[N];深圳商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莫海艺;探究贵州原生态民族文艺特质之美[N];贵州民族报;2011年
8 魏饴;构建中国学派的文艺鉴赏美学[N];文艺报;2001年
9 古风;现代意境研究的学科建构[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曹俊杰;宋庄,离去还是回归?[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元兵;近30年“文艺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刘振良;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桂霞;文艺美学园地的拓荒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
本文编号:1747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4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