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04:22

  本文选题:文艺学 + 大众文化 ; 参考:《辽宁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摘要】: 大众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及社会变迁中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由于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一分子,与文化一样具有分层的特性,它的分层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及个体等多方面的影响,大众文化分层的产生与发展显示了其旺盛的生机活力及强大的社会效能,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格局,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塑造。本论文拟从大众文化分层的形成、特性及它自产生以来所引发的种种社会效应加以探讨,进而寻求它在分层下的文艺运行。 第一章介绍了西方与国内相关的文化分层理论。西方分层理论代表有韦伯、布尔迪厄、列维·斯特劳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帕森斯、克罗伯、克鲁克洪等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文化分层理论。国内学者中有钟敬文的文化三层次说;庞朴的文化结构层次说;张东荪的社会文化层说;李泽厚的文化分层美学思考。由此可见,文化是有层次的,无论是从心理层面、制度层面还是从它所体现和代表的阶级与阶层,文化分层都是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把握文化共同存在的依据与演化机理。 第二章是当代中国文化并存性结构。从当代文化的内部结构考察,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层文化并存的复合性结构。在这个文化结构中,多层文化以不同的文化内容历时性地出现,又在一个阶段内共时性地发挥各自的能量。中国当代文化多层并存结构是表征当代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不同亚文化,以相应的意义形态或价值观等形式共时性地存在。体现在文艺活动中的文化,同样映射出这种分层性。由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性,在当代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四种文化的基本面貌:这就是二十世纪80年代前占据主流地位的政治文化、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精英文化、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外来文化、90年代中期至今一枝独秀的大众文化。四个各领风骚的阶段文化,一方面是与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另一方面也有文化的适应能力,在不同阶段吻合了时代需求。 第三章是大众文化分层之文艺生成性研究。从文化的整体背景下来考察大众文化,由于政治文化、外来文化、精英文化所代表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历史与生活现实,构成了大众文化分层的基础。不同社会生活历史与生活现实的群体逐渐形成与自己生活形态相适应的价值和价值判断,从而形成大众文化的分层、不同大众的社会群体和文化趣味。文艺活动中,大众文化的发展史就是大众文化的分层史;文化多元分层造成大众文化的分层;大众文化的不同分层模塑着不同时期的文艺大众;大众文化分层还受外部条件综合制约。大众文化分层具体体现到文艺活动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文艺分层形式。在大众文艺分层动态过程中,出现调整与转化、解构与整合、吸纳与重构等态势。 第四章是大众文化分层之文艺形态特性。文艺活动中,大众文化的分层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步,在这种多元化、多层次文化发展中,大众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分层特征也十分明显。大众文化多元化形成了大众文化分层内部的文艺形态特性。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并不是文化的断裂,与冲突相伴的还有各种文化之间的互补。正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补,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显示出巨大活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多元化、多层次的表现,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这里着重从大众文化分层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层次、区域性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断代史分层入手,阐释多元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补充特征。在此基础上建构大众文化分层之文艺形态特性。其特性主要体现在:相通性、变动性、无意识性方面,并从地域性分层和断代史分层方面加以进一步阐释。 第五章从价值论的观点对大众文化进行分层。依据价值观和“洋葱”理论,文化分层比较清楚地描述出文化的内容可以被结构性地喻为一系列共同的基本假定和价值观,以及在这些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规范、态度和信仰、体制和制度。从整体性上考虑大众文化,如同价值个体,层层剥分后,我们把大众文化最典型的消费作为它价值表现形式的外层;其实现价值层为大众文化分层之中间环节:市场运作及新媒介;而大众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功利与伦理习俗,大众文化的外在消费本身就是达到功利性满足——伦理和利益的满足。
[Abstract]:Mass culture is the most striking cultural phenomenon in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1980s . As mass culture i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culture ,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fication as well as culture .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tratification in West and China . Western layered theory represents Weber , Bourdieu , Levi Strauss ,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Pembers , Crouch , Croker Hong , etc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stratification theory . The Chinese scholar has three levels of culture structure . This shows that culture is hierarchical , whether from psychological level , institutional level or the class and stratum embodied and represented , and cultural stratification are the basi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mon existence of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overall synthesis .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existence structure . From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 the Chinese culture is a multi - layer culture co - existence complex structure . In this cultural structure , the multi - layer culture is a multi - layer culture co - existence . In this cultural structure , the multi - layer culture has the basic appearance of four cultures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 From the whole background of culture , we study the popular culture . As a result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life history and life reality represented by the political culture ,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elite culture , the history of popular culture is the stratific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literature and art form 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 culture stratification .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 the stratific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is synchroniz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hole social life .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popular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value theory . According to the values and the " onion " theory , the cultural stratification clearly describe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as a series of common basic assumptions and values , as well as the behavior norms , attitudes and beliefs ,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se values .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122;I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岛子;;大众文化反讽——侯冠滨雕塑艺术评析[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2 何爱云;;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理论学习;2011年06期

3 张程程;;从中国内地三十年流行音乐再看大众文化的特点[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4 李香兰;;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流行音乐发展的趋势探析[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5 刘灵昕;;大众文化的效应、价值及转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姚文放;;美学话语转型与人文精神建构——“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09期

7 张徐;;论政治文化对文艺学的影响[J];吉林教育;2011年16期

8 陈楠;;浅析大众文化中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9 杨勤;;浅谈在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10 杨聪;;论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明俊;;大众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王向峰;;辽海讲坛第二讲 大众文化的根性与易境之改塑[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朱效梅;;以邓小平理论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艳雪;;从消费文化中构建积极的大众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丛书策划为例[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吴晓都;;列宁与20世纪大众文化[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代迅;;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外观论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卫华;高明航;卢文梅;;关于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的思考[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8 杨晓;;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大众文化[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林存秀;;走出古典之后——民国初年的大众文化与小知识分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张同胜;;《水浒传》与大众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魏英;大众文化的两重性[N];文艺报;2007年

3 周中之;强化大众文化的“扶正”功能[N];解放日报;2005年

4 李衍柱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探寻文艺学研究的生发点[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明亮;1991年“渴望现象”带热大众文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6 作家 梁晓声;大众文化不应只是娱乐[N];人民日报;2008年

7 刘峰;大众文化的理性解读[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龚丹韵;大众文化如何表达爱国情怀[N];解放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周静;大众文化既要娱乐更要追求品位[N];贵州日报;2009年

10 陈方;“贾君鹏吃饭”走红 无聊越来越像一种大众文化[N];平顶山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5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谢中山;全球化语境中当下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伯存;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鹏飞;大众文化视野中历史电视剧的叙述策略[D];复旦大学;2006年

9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10 王亚南;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日升;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起、现状及前景[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谢中山;影响的焦虑——大众文化与新生代作家[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志;本雅明大众文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贞;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岭;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运用的语境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史岩;经典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宗立华;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哈宝龙;吸收 批判 重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月;转型期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747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47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7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