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20:26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名“文本间性”,是当代西方文论中重要的文艺批评术语,涉及到文艺批评的诸多方面。同时,它又是一个颇多争议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文艺理论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国内文论界更是一个尚未完全发掘阐发的文艺关键词。本文着力从法国文论家吉拉尔·热奈特的互文性概念出发,通过对其五个方面的梳理,联系其他重要互文性论家的思想,以期廓出“互文性”的确切内涵。 在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大背景下,文章首先回顾了互文性理论的思想渊源,从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思想,到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狂欢化理论,直至克里斯蒂娃在1960年代末正式提出“互文性”概念,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半个世纪以来,互文性理论在不同理论家手中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克里斯蒂娃、巴特、热奈特、里法泰尔、德里达、布鲁姆、哈琴等人都为互文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此思想背景下,文章具体探讨了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站在结构主义的立场,热奈特提出了“跨文性”概念,以区别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所谓“跨文性”,指的是使某文本与其他文本发生或隐或显的关系的一切要素。“跨文性”与“互文性”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文本之间的关系。因此,热奈特的“跨文性”研究其实是互文性理论大家族里的一员。 热奈特将跨文性细化为五类文本间跨越关系,即互文性、副文性、元文性、超文性和广文性。这五类跨文性彼此间不是绝对分立的,而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和交叉。文章分别就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的考察热奈特的跨文本关系研究。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涉及到文本、作者、读者、叙事、文类、模仿、引用、抄袭、用典、戏拟、拼贴、批评等文学的诸多领域,这些论述显示了热奈特“百科全书式”文学理论家广博深厚的文学素养,推动了互文性理论的纵深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6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互文性理论概述
    第一节 从索绪尔到巴赫金
    第二节 克里斯蒂娃及其他
    第三节 热奈特与跨文性
第二章 副文性
    第一节 副文本
    第二节 门槛:入与不入
第三章 元文性
    第一节 分类:显性与隐性
    第二节 功能:作者与读者
第四章 广文性
    第一节 叙事话语
    第二节 文学类型
第五章 互文性
    第一节 引用
    第二节 抄袭
    第三节 用典
第六章 超文性
    第一节 超文本之辨
    第二节 嫁接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洋;;互文性视域下的公示语英译[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王济华;;旅游文本中互文性的翻译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缪佳;吴迪龙;;互文性理论视阙下《锦瑟》的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龚萍;;电影片名的互文性翻译[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5 杨春慧;;贺岁片《大笑江湖》的互文性解读[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6 郭金英;;认知语用视角下的互文性翻译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8期

7 曾品;;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罗兰;;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以《木兰》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4期

9 纪蓉琴;;元语篇翻译的互文性视角[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刘小云;;互文性视阈中文本意义的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戴鸿斌;缪里尔·斯帕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刘迎春;古法英译话互文[D];苏州大学;2008年

8 李炜;中国大众文化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互文性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繁;《狼图腾》英译本的互文性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德美;A.S.拜厄特《占有》中的互文性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侯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7 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56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56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b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