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作为文学史叙述对象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发布时间:2018-04-16 07:32

  本文选题:翻译文学 + 文学史叙述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日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从文学的"权属观念"、"中介性"和"不确定因素"的角度,从文学观念层面及逻辑上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便为翻译文学的文学史叙述扫除障碍。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and its texts, which exist in large numbers since modern times and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literature, what is its ownership, what is its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literature, and whether and how it enter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It is not only a common concer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culture, but also a hot issu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wnership concept", "intermediary" and "uncertainty factor" in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mise of solving this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concept and logic, so as to remove obstacles for the narrative of literary history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比较文学》季刊;
【分类号】:I046;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炳辉;;30年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综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恕诚;;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 董晓慧;;平行研究面面观——以堂吉诃德形象为例谈平行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温儒敏;从学科史回顾八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任湘云;;我们如何想像中国现代文学——关于当前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5 杨剑龙;东西方影响下努力走向世界的文学——中国20世纪文学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张洁宇;;文学的疆域——陈平原学术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7 黄健;;江南文化与中国新文学诗性审美品格的生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马景文;甘恒志;;论新生代作家与魏晋风度的关系[J];长城;2009年04期

9 杨丹丹;;“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追问与反思——对“中华民国文学”概念的意义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10 郝宇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念发展及演变论纲[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魏来;陈飞;;“中国左拉”缘何落寞?——试论李R既诵∷荡醋鞯娜笔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马大勇;;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的回望与前瞻[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轶;;主题规训与审美突围——重读《李自成》随想[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匡汉;;关于共和国文学——《共和国文学50年·绪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5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7 陈留生;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及其文学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金立群;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杜慧敏;文本译介、文化相遇与文学关系[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3 张丽洁;山河岁月 长沟流月去无声[D];郑州大学;2004年

4 缑英杰;归宿何在[D];郑州大学;2004年

5 曹素霞;“自塑形象”[D];苏州大学;2005年

6 房文玲;神秘暗影下的传统灵魂[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叶秀蓉;新时期家族小说[D];厦门大学;2006年

8 朱继红;鲁迅“国民性剖析”的哲学意蕴及其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余杰;消隐与重构的历史[D];郑州大学;2007年

10 蔡龙威;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吴宓和梁实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J];读书;198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风;;“《红与黑》事件”的历史定位:读赵稀方“《红与黑》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有感[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2 屠毅力;罗文军;;“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7期

3 胡希东;;1950-1980现代文学史书写研究综论[J];红岩;2011年S2期

4 刘芳坤;;诗意乡村的“发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80年代文学批评[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5 黄琪;;北京师范大学李怡教授在首师大举行讲座[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1年01期

6 张涛甫;;范伯群教授的文学史“革命”[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7 杨竞业;王经伦;;试析建设文化强省——兼论广东战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刘巍;;《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的学科化与体制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石晓岩;;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过渡性——评邓伟著《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10 李怡;;苦难的意义与信仰的力量[J];红岩;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荣;丁th;韩丽川;;知识网络连接机制对知识扩散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宁宁;毕然;任水;叶祺;吴斌;;融合复杂网络理论的科技监测研究[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宗贤钧;郭少波;;论编辑劳动的特征[A];学报编辑论丛(第一集)[C];1990年

4 ;美国的中介组织及其启示[A];1994年政府法制研究报告[C];1994年

5 邹国良;;论高校学报编辑劳动的特性[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三集)[C];1994年

6 吴娟;郑霄阳;;编辑工作的新概念[A];新时期编辑活动特点探讨——中国编辑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选[C];2001年

7 林穗芳;;编辑基本规律新探[A];中国编辑研究(2003)[C];2003年

8 张永昊;;编辑劳动的性质、编辑的功能及编辑的角色定位——编辑社会学基本理论问题十年研究综述[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9 刘辰;;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A];中国编辑研究(2005)[C];2005年

10 朱宝丽;王淑华;;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问题研究[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彭松;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D];复旦大学;2008年

2 胡希东;1950-1980新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陈文殿;全球化与文化个性[D];吉林大学;2008年

4 朱海燕;基于知识型服务机构嵌入视角的产业集群升级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余红;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小碧;回到“事物”本身[D];上海大学;2009年

7 熊哲宏;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叶;城市中介性步行空间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马超群;隐性的缺失[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文龙;中国翻译文学史写作方法刍议[D];安徽大学;2007年

4 李曦;创作意图、文学文本与文学史叙述[D];西南大学;2008年

5 范丽;权力与文学经典[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战胜;复杂网络特征分析及其在电信客户流失分析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丁th;复杂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对知识流动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邓寄豫;现代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庭院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王艳辉;电信社群网络分析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10 吴坤;奔突的地火[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57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57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0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