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在中国:话语移植、本土建构与方法实践
本文选题:文化诗学 + 话语移植 ; 参考:《中州学刊》2012年04期
【摘要】:作为一次西方理论的中国旅行,"文化诗学"不是西方话语的简单"移植",它的出场不仅与传统文论及现实境况内在契合,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学理策略性。自文化诗学"中国化"后,它不断地与传统文论及当代现实相混合、内化与同构,赋予了深厚的民族内涵与现实品格,并在谱系化的本土构建中,逐渐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的文化诗学雏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文论发展史上的一次方法变革,文化诗学打破了过去"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长期割裂,在双向拓展、互动互构的思维理念上实现了"文学场"的整体性关联。从形式回归历史,主张文学与历史、文化的结盟,是中国文化诗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Abstract]:As a trip of western theory, "cultural poetics" is not a simple "transplant" of western discourse. Its appearance is not only consis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but also has a clear theoretical strategy. Since the "Sinicization" of cultural poetics, it has been constantly mixed with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reality, internalized and isomorphic, and endowed with profound national connotation and realistic character, and in the local construction of genealogy. Gradually constructe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poetics embryonic form. As a method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heo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ultural poetics has broken the long separation between "internal research" and "external study" in the past and expanded in both directions. The thinking idea of interaction and mutual construction realizes the whole connection of "literature field". It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cultural poetics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to return to history from form and advocate the alliance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cul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蒋述卓,蒋艳萍;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2 李春青;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从古今《诗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说开去[J];河北学刊;2004年03期
3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春元;;论刘勰的“情采”观及其审美理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肖建华,吴慧;《文心雕龙》“风骨”说新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孙士聪,黄文祥;刘熙载“日喻说”及其现代阐释[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5期
4 丁力;;“史德”、“方法”、“对话”:兼谈现代文学史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张利群;论刘勰“养气”说的“自然之道”本质和特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李春青;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现代意义的可能途径[J];河北学刊;2005年04期
7 赖大仁;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研究的转向——近年来“文化研究转向”问题讨论述评[J];江汉论坛;2004年07期
8 赖勤芳;;刘勰文质论再释[J];江淮论坛;2006年01期
9 赵勇;“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危机与走向——“文化诗学”研究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梅显懋;;论汉代“通经致用”思潮对古文献整理的影响[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耿波;自由之远与艺术世界的价值根源——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扩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海铝;意境的现代阐释[D];浙江大学;2005年
5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袁愈宗;《诗广传》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温朝霞;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D];暨南大学;2006年
9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任美衡;茅盾文学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秀华;从“西方化”到“中国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邹强;雅典娜之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智瑛;宋代饮食器的造型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4 孔祥丽;《文心雕龙札记》中的“为文之术”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袁玉敏;以“反观”达致“融合”[D];暨南大学;2004年
6 王红;神遇的审美体悟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莫先武;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D];苏州大学;2004年
9 万娜;论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源;《文心雕龙》的写作之道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柳莹;;文化诗学的重划疆界与整体性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吴晓都;文化诗学:文艺学的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刘洪一;文化诗学的思想指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曾军 整理;为什么要提出新理性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5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价值重建与文艺批评[N];人民日报;2001年
6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2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梁金花;文化诗学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4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5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辛晓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邓科超;新理性精神文学论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泽芬;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人类学向度[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9 萨如拉;巴.布林贝赫诗学理论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武耀博;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5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9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