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非个人化”创作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4 09:47

  本文选题:非个人化 + 代神立言 ; 参考:《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文学创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间各种因素交错纵横。文论界在关注作家主观因素在创作中的核心作用时,文论家中的先知先觉者也看到了这种观点的偏颇,转而发现了“非个人化”创作的一些契机。本文从“非个人化”创作理论与实践入手,辨析了作家在创作中表现个性特征与放弃自己的个性并不矛盾,他放弃个性,是为了表现他的类属性,以此来表明应站在宏阔的视野下统观文学创作。本文共分四部分:“非个人化”理论的界说、代神立言、代言立言、社会学视阈下的文学生产。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明确提出诗歌是伟大传统的组成部分,不隶属于个人。作家的创作是不断放弃个性的一种“非个人化”创作。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本文将“非个人化”理论的含义归纳为三点: (1)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认识能力有限,便将创作看作是神力操纵的结果。 (2)语言学研究的成果,拓展了文学创作研究的视阈,语言左右着文学创作。 (3)社会学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家的个性消失了,社会性突出了。 作家是神的代言者,他凭借灵感的威力创作,他依靠上帝的灵光创作,他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他是原型和神话的传承者。作家的个性在创作中被淡化了。 作家是语言的代言者,文学中发言的是语言,作家处于沉默之中,在这里只有语言在起作用。作为文学内部的语言成了文学研究的重心。语言的多种阐释性,使文本有了多种阐释意义,语言结构模式的变化,构造了多个作者。解构主义的消解策略,使作者无藏身之地,整个创作中只有语言的踪迹。 作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理论中是生产者,在整个社会环境下,作家已消融在社会的运作之中,“非个人化”成为了解释作家创作的最佳词汇。 “非个人化”创作理论解释作家创作有其合理成分,,也有其不足之处。文学创作是多元复合因素构成的,任何偏其一端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Abstract]:Literary creation is a very complicated process in which various factors are interlac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re role of the writer's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creation, the scholars in the literary theorists also see the bias of this view, and find some opportunities for the creation of "non individualization". Starting with practice, the author distinguishes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abandonment of his own personality. He gives up his personality to show his class attributes, so as to show that he should stand in the broad view of literary creati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theory of "non individualization", the word of God, the endorsement, the sociology. Literary production under the threshold of the threshold.
In the "tradition and personal talent", Eliot made it clear that poetry is a part of the great tradition and does not belong to the individual. The writer's creation is a "non individualized" creation to give up individuality constantly.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i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meaning of the "non individualization" theory into three points.
(1) social productivity is low and people's cognitive ability is limited, so cre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result of divine manipulation.
(2) the achievements of linguistic research have expanded the research scope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language has influenced literary creation.
(3) Sociology considers that human beings are the sum total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writer has disappeared and the society is outstanding.
The writer is the proverb of God. He is created by the power of inspiration. He relies on the spiritual creation of God. He is the spokesman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He is the inheritor of the archetype and mythology.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is desalinated in his creation.
The writer is the speaker of language, the language is spoken in literature, and the writer is in silence. Here only language plays a role. As 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 language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o solve the strategy, the author has no hiding place, and only traces of language are found in the whole creation.
The writer is a producer in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theory of Marx's doctrine. In the whol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writer has been ablated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society. "Non individu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best vocabulary to understand the creation of a writer.
The theory of "non individualization" explains the writer's creative composition and its shortcomings. The literary creation is composed of multiple factors, and any point of view is not advisable.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0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胜;;卞之琳前期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非个人化写作策略和多元化文本实验[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1期

2 马军丽;;透过“四个世界”读《三一语言学导论》[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袁杰;;奥古斯特·施莱歇尔主要论著目录[J];当代语言学;1986年02期

4 施建军;;语言学研究中的对立原则[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5 王洪月;论20世纪上半叶欧美语言学研究的差异及其原因[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于全有;纪飞;;语言本质问题研究境界的拓展与提升——王希杰先生的语言本质观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张后尘;;语言学研究与现代科学发展[J];中国外语;2008年01期

8 陈燕文;;从大学公共英语课看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孟宏;;高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马瑞香;;概念整合理论的科学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万云;;王希杰语言学研究的整体评价[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于根元;;20世纪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树金;;篇章研究之管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王玉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总体构想[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于根元;;论王希杰的语言学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王斌华;;语言和言语:语言学整体性研究的符号学范式[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王希杰;施发笔;;语言学研究的有关问题[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于根元;;语言的潜、显及其他[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9 周晓秋;;浅谈《新诗戏剧化》和英美新批评的影响[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晗蕾;;王希杰老师授课笔记摘录[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小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青年作家重任在肩[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记者 武晓瑜 实习生 霸成方;宁夏文学是绿色文学[N];华兴时报;2009年

3 石一宁;中国文学带着青春的激情扬帆远航[N];文艺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毕馨月;欣逢好时代 佳作连篇来[N];长春日报;2010年

5 周凡恺邋李川 实习生 李科玮;投身天津发展 推动文学繁荣[N];天津日报;2008年

6 抚顺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刘全仲;讴歌时代 扮美生活[N];抚顺日报;2006年

7 记者 舒晋瑜;青年作家创作使命感日益提升[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王山;河曲县“山西作家创作基地”揭碑仪式暨“山西小说创作回顾与交流笔会”举行[N];文艺报;2009年

9 付小悦;中国文学的青春远航[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竞;构筑上海新的文学高地[N];文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同舟;渊源·风会·正变[D];武汉大学;2005年

2 周峨;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朱磊;现代语言学文本中现代汉语的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赵义山;明散曲史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芷;汉西附着现象的平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彭艳;短语结构语法与依存语法的心理现实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素音;“非个人化”创作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姜莱;论经济学原理在语言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D];复旦大学;2009年

3 南方;约翰·邓恩诗歌中的非个人化张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传彪;当代流行歌名语言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赵娟;论80后青春写作[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秀艳;试论跨文化交际学的语言学研究路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丽辉;岳麓山大学城店铺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舒凌鸿;伍尔夫小说的个人化叙事和非个人化叙事[D];云南大学;2005年

9 任小燕;南京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田敏捷;《到灯塔去》:从生活到艺术[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96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96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0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