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本雅明“灵韵”概念的辩证意蕴

发布时间:2018-04-24 19:16

  本文选题:瓦尔特·本雅明 + 灵韵 ; 参考:《理论月刊》2013年12期


【摘要】:灵韵作为传统艺术的生命之魂,它使艺术品具有独一无二的本真性和不可接近的神圣性。本雅明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一方面从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和灵韵的历史起源两个层面上,阐释了灵韵表征着传统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平等交流、和谐共生的生存状态,反衬与抨击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状;另一方面结合人类当下的现实生存境遇和20世纪初期欧洲紧张的政治局势,揭示了灵韵的距离感之贵族品格被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和法西斯主义所借用,变异为一种凝结着商品拜物教的异化意识和美化法西斯主义暴力统治的政治工具。通过深入探讨"灵韵"概念的辩证意蕴,本雅明旨在展示人类原初世界和谐统一的生存状态,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假象,促使人们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实,激发他们变革现实的革命斗志,重建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本原状态。
[Abstract]:As the soul of the life of traditional art, Lingyun makes the art of art unique and unapproachable. Walter Benjamin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one hand, it illustrat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people and people, human and nature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objects 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spirit. On the other han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tens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Europ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noble character of the sense of distance is borrowed by the capitalist commodity fetishism and fascism,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 political tool that condenses the alienation consciousness of commodity fetishism and beautifies the domination of fascist violence. Through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Dialectical Im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ngyun", Walter Benjamin aims to show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harmonious and unified world in the original world, expose the harmonious false image of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recognition of capitalism. The alienated reality of the society stimulates their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changing reality and reconstructs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human societ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J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广;;本雅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司杰;;“先锋派”概念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5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所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8 李林芳;;现代性悲剧叙事的美学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张佳;;试论文艺的审美律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唐智瑶;;论康德“美的艺术”与艺术自律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李建周;;身份焦虑与文本误读——兼及王朔小说与“先锋小说”的差异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建疆;;中国美学:从主义出发还是从形态出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康艳;;当代美学发展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殷曼i_;;从艺术体制看艺术家的创造性[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9 尹霄;乔治·鲁奥的叙事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永利;当下男性服饰的审美转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金礼;行走与进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10 王芳;试论中国画的线外之“线”[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田志文;;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思想的基本原则[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2 朱国华;;纯粹语言、经验、理念与弥赛亚时间——本雅明哲学的几个主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袁文彬;;本雅明的语言观[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玲;;试论本雅明的“灵韵”理论及其对当下文学批评实践的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2 刘琳;;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J];学理论;2010年22期

3 赵振汉;细节的“失真”与“太真”[J];阅读与写作;1995年09期

4 李雷;;机械复制时代的“灵韵”艺术[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郭羿承;;艺术授权让美走入生活[J];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02期

6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东方丛刊;2007年04期

7 杨太;从信息反馈原理看文艺批评的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04期

8 林兴宅;艺术非意识形态论[J];学术月刊;1995年01期

9 邓晓芒;;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1年00期

10 曹雷雨;;机械复制[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周进;;历届世博会里的公共艺术[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易建芳;;欲望中的艺术[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庄黎;;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关于艺术设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包茜;;无形的和声——谈当代艺术理解与阐释中历史意识的现时性[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本民;;艺术科学(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惠波;;从语境角度论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判定[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齐悦;艺术银行:怎样“赏”出金元宝[N];中国贸易报;2007年

2 小刚;艺术品盗窃之惑[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傅旭明;艺术品投资:做足“眼”功[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潘欣信;近年国内艺术市场结构与策略[N];美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路艳霞;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抢手[N];北京日报;2006年

6 郑梦超;书画出租缘何市场遇冷[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7 本报实习生 郭艺s灞颈钦,

本文编号:1797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97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9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