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谋杀”抑或“重生”: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4-25 03:42

  本文选题:莫言 + 作品翻译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8期


【摘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直困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作品翻译问题再次备受关注。优秀的翻译使作品生命力在异域得以延续并获得"重生",而蹩脚的翻译则无异于对原作的"谋杀"。莫言作品的成功传播在于莫言作品的译者都是热爱中国文化、语言能力出众、翻译经验丰富的汉学家及翻译家,同时译者和作者及出版社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和合作,这就说明文学作品翻译传播不仅取决于作品的文学价值,还与包括出版社在内的"赞助人"因素密切相关。
[Abstract]:Mo Yan'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has once again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works which have been puzzling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Excellent translation can make the work's vitality in a foreign land and obtain "rebirth", but poor translation is tantamount to "murder" of the original. The successful spread of Mo Yan's work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translators of Mo Yan's works love Chinese culture, have outstanding language ability, and have experienced translators and transla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lators, authors and publishers have formed good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This shows that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literary value of the works,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onsors", including the publishing house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翻译的过滤功能在媒体语言中的应用”(10LZUJBWZY04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彬;袁剑;;写作需要“休息”——顾彬访谈录[J];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姚爱斌;关于《诗经·国风》的寓言诗学——现代阐释学视野中的《毛诗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所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周全伟;;文学叙事的道德承载[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于金华;;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兼论卡夫卡对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马友平;互动·生成·批评——本雅明艺术思想中的接受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10 伍茂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汪行福;;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超越[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红军;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焱;历史的痕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林金礼;行走与进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4 周洁;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本体论之重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王敦;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李又芳;从光的理想国到光因特网[D];河南大学;2011年

7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马春玲;《万有引力之虹》之熵主题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伟;经验的断裂与重建:论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存在[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舒杨;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征;;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操纵——《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刘颂;;赞助人对朱生豪译莎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郑伟玲;;《金锁记》译本遭冷落原因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2期

4 焦艳;郭美岐;;社会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制约——《新小说》和《译林》的个案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温伟;;莫言与福克纳创作流变论[J];理论月刊;2007年02期

6 温伟;;论莫言与福克纳的死亡主题小说[J];名作欣赏;2007年10期

7 温伟;;莫言与福克纳小说的恶人形象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温伟;;莫言与福克纳创作动因探析[J];理论界;2007年05期

9 温伟;;“恶”的狂欢——莫言与福克纳审恶小说探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许静;;莫言与亨利·菲尔丁在人物塑造上的比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罗桂英;万华;;名著重译在于超越——对《汤姆·索亚历险记》新旧译本的比较[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陶泽慧;;回译的评估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舒晋瑜;莫言:文学走出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金涛;当代文学翻译为何难觅佳作[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谢天振;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孙丽;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张艺谋的对话[N];检察日报;2002年

6 张颐武;“盲点”的焦虑[N];北京日报;2002年

7 本报特稿 新华社记者 于新超;莫言提出:关注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N];辽宁日报;2001年

8 ;文学要寻求光明[N];文学报;2002年

9 早报评论专栏朱大可;诺贝尔文学奖:一场斯德哥尔摩游戏[N];东方早报;2005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傅浩;我的译诗原则和方法及作为译者的修养[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2 武红;艺术家的形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激;国家艺术支持[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4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董t;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弋;诗人译者的主体性—评王红公英译苏轼诗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晓辉;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看张白桦及其文学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张妍;文学翻译中自译者的主体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艳艳;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之杰;从历史有效性看两位译者汉译Uncle Tom's Cabin[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董晶晶;论译者文化身份对葛浩文翻译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7 闫敏敏;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芫;从阐释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扬州大学;2005年

9 邓琳超;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思考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地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10 王少飞;文学翻译的“归化”和“异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9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99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d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