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葛浩文小说翻译中文学性的变通保留

发布时间:2018-05-17 08:04

  本文选题:汉英翻译 + 文学性 ; 参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在汉译英中,译文如何保留原作的文学性一直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以变通的手法,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值得人们学习和研究。通过撷取葛浩文小说译作中的一些成功译例,并对其从语言文字和修辞手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其启示所在,旨在提高人们在汉译英文学翻译中的变通意识,收到更佳的翻译效果。
[Abstract]: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 how to retain the literary nature of the original works has been the core problem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and the American sinologist Ge Hao - wen retained the original flavor in a large degree , and it is worth studying and studying .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some successful exam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Ge Hao - wen ' s novels , the author summarizes its enlightenment and aims to improve the sense of chang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 English literature and receive better translation effect .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薛冰华;陌生化——文学创作的不归路[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2 张艳;;双重的审美意识与变通的文学性——葛浩文翻译的艺术境界[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3 王东风;;形式的复活:从诗学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10年01期

4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英;何江胜;;论《夜色温柔》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史青玲;;《骆驼祥子》语言陌生化手法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长江;;归化翻译策略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4 关立红;;法国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的得与失[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琳;;毛泽东诗词中口语体战斗性语言风格之英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李侠;;浅析陌生化技巧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J];大家;2010年23期

7 陈爱玲;;论文学作品的翻译[J];大家;2012年06期

8 余东;张艳;;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霍明杰;;文学翻译的异化策略与“陌生化”效果[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张艳;;双重的审美意识与变通的文学性——葛浩文翻译的艺术境界[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吕黎;中国现代小说早期英译个案研究(1926-1952)[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刘雪芹;《论语》英译语境化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陈小慰;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雯;中国文论在美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魏清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婷婷;论翻译的不确定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范娟;论文学形式在翻译中的陌生化[D];南京大学;2011年

3 黄元军;诗学理论观照下胡适诗歌翻译风格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李倩;诗学视域下《洛丽塔》中陌生化手法在汉译中的再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雪;《速写因缘》英译与评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徐术根;从张天翼、郑渊洁童话创作看中国热闹童话的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包元瑾;《吉姆爷》陌生化语言特色的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贾楠;从多元视角看葛浩文对《狼图腾》的翻译[D];安徽大学;2012年

9 邱肖;葛浩文英译本《米》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超飞;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过程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再复;;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J];北京文学;1999年08期

2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3 解玺璋;;中国文学正在收获世界[J];全国新书目;2010年01期

4 南帆;文学话语的维度[J];文艺评论;1994年06期

5 吕敏宏;;从小说语言形象显现看葛浩文先生小说翻译的形象再造[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7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8 刘霁,班荣学;文化误译与译者主体性——兼评小说《浮躁》英译本[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松林;;西方文论与变通之法——与赵老师一席谈[J];外国文学;2006年06期

2 刘孝存;;略谈报告文学的文学性[J];新闻与写作;1987年11期

3 张成武;客观实在性 生活真理性 文学真实性──关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的教学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曹自学;;技术化时代与文学[J];科技潮;1999年01期

5 余立成;;汉英翻译与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从《红楼梦》英译本说起[J];英语自学;2001年05期

6 卓振英;汉诗英译中的“借形传神”及变通[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7 吕伟民;比较文学“文学性”问题浅谈[J];中州学刊;2003年01期

8 刘淮南;文艺学问题及其学科建设——与曹卫东商榷[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5期

9 陈雪虎;当代经典问题与多元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10 覃庆辉;文学的边缘化与表演艺术化[J];艺术探索;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邵亮;;戏剧感的衰落和重现——从德拉罗什的沉浮看艺术趣味的演变[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晓明;虚构是文学的生命所在[N];人民日报;2011年

2 吴晓都;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追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秋轩;文学影响力的多样形态[N];文艺报;2010年

4 范玉刚;对人的全面深刻理解是评价文学的重要尺度[N];学习时报;2011年

5 黎保荣 肇庆学院文学院;文学之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刘燕;扶持给力让名家评委吃惊[N];东莞日报;2010年

7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武汉大学中文系 李建中 肖慧君;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贺照田;为什么转向思想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蔡翔;作为一个话题的“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王璐;忠实与叛逆: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丽蕾;虚构与真实的文学法律学维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3 黄丽娜;文学形式与文学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何亦忻;汉英小说翻译中的意义推移与逻辑连接[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邱晓;历史叙事的文学维度[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娜;从文学是什么到文学性是什么[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平平;从文学到文学性:图像社会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00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00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c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