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简论《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
本文选题:文学人类学 + 文化人类学 ; 参考:《世界民族》2012年02期
【摘要】:正2011年5月21日,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重庆永川(以下简称"永川会议")举行。会议期间的书展上,有三套远道而来的丛书引人注目:按出版时间来说,第一套是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主编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以下简称
[Abstract]:On May 21, 2011, the first Youth Forum of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d the Chongqing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Society were held in Yongchuan, Chongqing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Yongchuan Conference). At the exhibition, there were three sets of books that came from afar: the first, in terms of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was the series of Notes on Cultural Anthropology, edited by Professor Peng Zhaorong of Xiamen Universit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nthropology of Culture" serie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05;C91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存明,陈刚;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审美视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王玲;;“70后”的叙事与文体[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余洋;死的尊严——淮北地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解码[J];社会;2001年04期
4 薛敬梅;;文学和人类学的视野融合——文学创作的田野体验和人类学的诗意表达[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5 闫建华;爱的寻觅与原始的回归——《灵感女孩》与《蜜蜂的神秘生活》的互文性阅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6 王春;“自然”诗学视域下的理性思想及其人文回归——关于浪漫主义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7 高鸿;赛珍珠《大地》三部曲里的中国形象[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月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进程[D];暨南大学;2002年
2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李志强;索洛古勃小说创作中的宗教神话主题[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俞世芬;唐代女性诗歌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银昌;盖事虽《易》,,其辞则诗—《焦氏易林》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祝平;乌云后的亮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菲;空间观念与族群认同[D];四川大学;2002年
2 黄娟;意义之网[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潘文献;苗人、巫蛊:对于他者的想象和指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黄生亚;关爱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崔家田;从“无序”到“有规”[D];苏州大学;2005年
6 王玲;“70年代”女作家笔下的成长主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韩争艳;冯氏新富人与乌托邦[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鲁娅辉;论《梅丽迪安》中艾丽斯·沃克的种族观[D];湘潭大学;2006年
9 杨荔斌;现代视野中黑衣壮文化的审美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祝卓理;从遮蔽到确认[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新建;沿河走寨“吃相思”──广西高安侗族歌会考察记[J];民族艺术;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建;;与《文学与人类学本体论》商榷[J];文学评论;1993年02期
2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在国外[J];外国文学动态;1994年06期
3 余思;;文学人类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乐黛云、李亦园、汤一介、曹顺庆、彭兆荣、叶舒宪谈话录[J];中文自学指导;1998年06期
4 张婷婷;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批评——“二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06期
5 肖伟胜;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何处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8期
6 杨昌国,袁三英;批评方法:文学人类学的一个研究维度[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李凤亮;文学人类学:历史·概念·语境·方法——文艺与人类学的相互碰撞与整合共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彭兆荣;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J];文艺研究;1997年05期
9 梅琼林;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的探索向度──以其《诗经》《楚辞》研究为视域中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陈钢;文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舒宪;人类学小说热潮背后潜隐着文化反思与批判精神[N];文艺报;2006年
2 祖晓伟;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4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皇甫晓涛;当代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沿问题[N];文艺报;2006年
6 李莎;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与艺术行为[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8 黄华;博大浑厚的“红土感觉”[N];云南日报;2006年
9 记者 文新;广东省民协业绩显著[N];文艺报;2006年
10 皇甫晓涛 中国文学人类学会特约,作者为中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人类学、比较文学与文化产业研究[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2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晴;瓦尔堡思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李正伟;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D];兰州大学;2007年
5 王泽芬;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人类学向度[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平垣;对模仿论的反思[D];新疆大学;2003年
7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8 刘慧;人类学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D];兰州大学;2010年
9 纪洪涛;生长在民间的诗学:狂欢诗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02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0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