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诗歌中时间意象折射的文化共性与差异
本文选题:诗歌 + 时间意象 ; 参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诗歌做为人类观照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用高度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象的认知和感受。论文通过分析中、英古典诗歌中的时间意象,发现中、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认识既有基于对时间这一客观存在普遍感知的共性内涵,同时又反映了中国思维传统具有整体性与直觉性,而西方文化思维传统具有二分性及逻辑性的文化差异。认识这种文化共性与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Abstract]:Poetry is one of the basic ways for human beings to view the world. With highly refined language and abundant imagination, it reflects human cognition and feelings towards objective objec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ime image in the classical English poetry,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western culture's understanding of time is based on the common connotation of the general perception of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ime. At the same time, it reflects the unity and intuition of Chinese thinking tradition, whil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of western cultural thinking tradition is dichotomous and logical. Understanding this kind of cultural commonness and difference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分类号】:I0-03;I1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建理;骆蓉;;汉英空间-时间隐喻的深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2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3 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娟;浅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负效应[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詹向红;;“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毛红星;;析论传统娱乐文化开发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前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朱丹梅;;思维模式差异与英汉词语表达[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陈文东;万世长;;英语无灵主语句和中式思维之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杨世宏;汉、英文字与人的思维方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桂俊玲;杜泉贵;;在互动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敬南菲;;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成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杨元刚;;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庆;;从思维方式看英汉句法差异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牟颖;;首善之区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廖名春;;《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探[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曹美娜;;论“器”[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白子超;;孔子中庸思想再辨析[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德邻;;也论儒家的修身之道[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应,
本文编号:1906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0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