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当代艺术的定义危机
本文选题:美学史 + 分析美学 ; 参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降当代先锋艺术、波普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的发展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美学和艺术哲学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定义,这体现在分析美学阵营内部出现的"艺术不可定义"观点,后者是对传统美学封闭的本质主义定义路径的颠覆。然而这种"不可定义论"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又使一些美学家们开始从艺术品的"非显性"关系属性来界定艺术,这种定义视角为后来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理论的"体制性"转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Abstract]:In the 1950s,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vant-garde art, pop art and conceptual art greatly challenged the artistic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art philosophy.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view that "art cannot be defined" within the camp of analytical aesthetics, which is a subversion of the closed path of essentialism in traditional aesthetics. However, the nihilism caused by this "undefinitional theory" made some aestheticians begin to define art from the "non-explicit" relationship of art. This definition angle of view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later "institutional" turn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artistic philosophy theory.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基金】: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西方艺术体制理论研究”(11YJCZH077) 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面上项目“西方‘艺术界’理论研究”(1251225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J1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友峰,岳介先;美学研究的精英立场与大众立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郑元者;美学实验性写作的人类学依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章远;;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审美意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邓新华;传统批评中“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戴茂堂,李斌斌;康德前近代西方美学的认识论倾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李建东;重评“历史和美学的观点”[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刘程;维特根斯坦对分析美学的影响和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杜云辉;虚喻的理据及功能[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周晓痴;试论美育的情感性[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10 陈才训;先秦人体审美标准及其成因[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圣;;论美学的边界[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2 桂宇晖;契合与发展[D];东南大学;2005年
3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宏;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6 马莉;运动技术理念的隐喻与诠释[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7 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泽泉;从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士聪 ;《艺概》文体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邓慧;历史街区商业化进程中的体验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周德清;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失范的意涵及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胡宗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美学热的缘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姚春梅;唐代西域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汝山;当代时尚模特文化审美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筵莉;“美学”概念在中国近代的缘起与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建平;;“审美”是审美“!艺术”还是艺术!——关于“跟着走”与回到“硬译”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2 李艳;;审美与功利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媛媛;开辟艺术向生活回归的前景[N];文艺报;2010年
2 刘悦笛;艺术终结于何处[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邵振国;文学之形而上性[N];光明日报;2007年
4 何雁 熊元义;重视悲剧的美育作用[N];光明日报;2009年
5 金永兵;文学理论史的书写方式[N];文艺报;2004年
6 乔焕江;走向艺术经验的美学[N];文艺报;2008年
7 李光;艺术的形式美与艺术本性[N];文艺报;2008年
8 张婷婷;文学“边界”问题论争[N];文艺报;2005年
9 肖鹰;艺术就是艺术的自我提问[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陆扬 复旦大学中文系;关于艺术的哲学定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玉芬;莫里斯·魏兹“反本质主义艺术观”批判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郭丽霞;乔治·迪基“艺术习俗论”的批判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婷;论感性学中的审丑[D];西北大学;2009年
4 邓为琼;中国翻译美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董晔;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探究的一个维度[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灿;林语堂美学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立彬;罗斯金美学思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8 姚恋;高尔泰艺术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06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0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