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文学到大文学
本文选题:文学 + 纯文学 ; 参考:《晋阳学刊》2012年01期
【摘要】: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Abstract]:Art and literature respectively borrow different emotional symbol systems to show that human beings have the true existence of emotion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e literary form has changed under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but literature still exists fresh and lively. As a historical cultural phenomenon, pure literature is gradually subverted and dispelled in contemporary times, which does not explain the extinction of literature. From pure literature to great literature is the return of literary spirit in the sense of anthropology. The great literature of China in the future will inevitably accept the stimul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collective memory and produce subtle changes. But no matter how it changes, how deductive it is, whether it comes from the hands of elite literary writers or grassroots people, as long as it is freely, naturally, instinctively, and instinctively, it truly opens up the emotions (temperament, etc.) It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life elements of Chinese great literature, which has both Chinese taste and epochal atmosphere, and has no hindrance i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national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周小仪;文学性[J];外国文学;2003年05期
3 贺桂梅;;“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学性”问题在1980年代的发生[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4 管怀国;;文学“危机论”是一个伪命题——与赖大仁教授等商榷[J];学术月刊;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金海;从意味到存在——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薄芙丽,关大我,张路光;网络艺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3 董馨;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J];东岳论丛;2005年03期
4 尤国辉;;论李安电影中戏剧结局设置的文化观[J];电影文学;2006年08期
5 金勇,丁良川;可达性·愉悦性·可持续性——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设计的社会学价值[J];规划师;2005年01期
6 沈勇;;艺术的生态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王苏君;审美体验的层次[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贺志朴;美学研究的佯谬原型及其演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姜敏;影视艺术批评三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卢衍鹏;王冬梅;;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身份重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刘长庚;马克思的感性理论与美学问题[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涓;论意识“困难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琰;朱光潜与中国传统美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吕杰锋;数字化艺术设计略论[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易西多;城市景观的造型原理[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陆江艳;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董惠芳;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艺术真实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8 谢慧峰;油画创作个性的当代意义[D];山西大学;2003年
9 许虹;荣格艺术思想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10 郭淑敏;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论苏珊·朗格之艺术新界定[D];河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南帆;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1年04期
4 周小仪;文学性[J];外国文学;2003年05期
5 赖大仁;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研究的转向——近年来“文化研究转向”问题讨论述评[J];江汉论坛;2004年07期
6 赖大仁;图像化扩张与“文学性”坚守[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7 金惠敏;从形象到拟像[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8 吴子林;“文学终结论”刍议[J];文艺评论;2005年03期
9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10 赖大仁;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J];学术月刊;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博雅;;鲁迅和梁实秋的文学翻译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蒋国良;;“一唱三叹”的传统审美论钩沉[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何玉茹;;关于小说的发言[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3 杨颖;;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一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孙豹隐;;认清困顿 再创辉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浅见[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代迅;;汉译西方文论探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晓明;保守而不死的纯文学[N];北京日报;2003年
2 刘绪源;纯文学与“娜拉”[N];文汇报;2001年
3 俞小石;十字路口的纯文学[N];四川日报;2001年
4 傅恺;网络文学对纯文学的无声冲击[N];北京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俞小石;纯文学里有最深的世俗关怀[N];文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郑逸文 陈熙涵;纯文学不该成为自恋式文字游戏[N];文汇报;2002年
7 胡鹏林;文学祛魅的反思性批判[N];文艺报;2006年
8 金莹;二月河提议“作家免税”引发争议[N];文学报;2008年
9 李云雷;底层文学与“道德”问题[N];文艺报;2008年
10 张平;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问题[N];山西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剑萍;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红梅;意识形态与通俗文学[D];厦门大学;2006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梁旭燕;论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范莉;文学性:扩张与泛化中的坚守[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贾明志;俄苏“红色经典”与中国当代“红色经典”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30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3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