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直入”:美学与政治性艺术的特性
本文选题:审美 + 政治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3年06期
【摘要】:先锋派艺术作品并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现物,其形象或话语总是试图表达更为复杂的内涵,并在政治宣传和艺术自律之间打开一个新的审美领域。一方面,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宣传手段;另一方面,它已经失去了思想的政治潜力,但它仍然保留着审美性的存在。从1920年开始,先锋派艺术被看作是政治宣传的艺术,既具有艺术自律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存在着与之相反的政治功能。在经历了历史的同化过程后逐渐转化为另一种抽象和美的艺术体制,其文本保留着在今天看来极具视觉化的审美效应。今天,它已然褪去了意识形态色彩并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艺术机制。先锋派艺术作品经历着不断失去作品他律性和不断获得(或保留)作品自律性的浮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使作品逐渐远离先锋派创作的原初性,而且也最终呈现出各种独特性。
[Abstract]:Avant-garde works of art are not a single expression of ideology, their images or words always try to express more complex connotations, and open a new aesthetic field between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artistic self-discipline. On the one hand, it is a real means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lost the political potential of thought, but it still retains the aesthetic existence. Since 1920, avant-garde art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art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which has not only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artistic self-discipline, but also the opposite political function.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assimilation, it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nother kind of abstract and beautiful art system, the text of which retains the aesthetic effect which is very visual in today's view. Today, it has faded the ideological color and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n art mechanism. The avant-garde art works have experienced the floating process of los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works and acquiring (or retaining) the self-discipline of the works, which not only makes the works gradually away from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creation, but also presents all kinds of uniqueness.
【作者单位】: 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哲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201206235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2009JJD750009)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12&ZD013)
【分类号】:J11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天忠,唐灿灿;网络时代文艺功能的嬗变[J];理论月刊;2003年03期
2 陈岸瑛;;中西和谐考[J];美术观察;2005年10期
3 王泽庆;;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4期
4 高楠;别一种真实——艺术的生存体验[J];思想战线;2005年02期
5 马立新;;论艺术自律与社会功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李社教;谢龙新;;艺术转向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丁国旗;艺术自律与艺术革命——马尔库塞的艺术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李健;翁再红;;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东方论坛;2006年01期
9 徐岱;;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东疆学刊;2006年03期
10 董惠芳;;论杜夫海纳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观[J];前沿;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凌珑;;略论审美想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2 李志宏;;文艺如何既不脱离政治,又不从属于政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七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2年
3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李志宏;;文艺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的科学化阐释[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陈伯君;;艺术,生活美的能动再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金丹元;;深入思维层次比较中西艺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李建东;;文艺功利观的历史与现状[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郑国铨;;论文学的价值观念[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10 王卫东;;文学的二重性——简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超审美意识形态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图像与声音[N];文艺报;2001年
2 于文秀;图像的霸权与文学的危机[N];文艺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孙江萍;属于这个时代的图像[N];华夏时报;2002年
4 ;立足图像与超越图像[N];文艺报;2001年
5 (美国)W.J.T.米切尔 李平译;理论死了之后?[N];文艺报;2004年
6 厦门大学 陈健娜;在图像与文字之间阅读[N];文艺报;2001年
7 朱其;中国当代艺术的金蝉脱壳[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付爱民;现代图像学引论[N];中国摄影报;2005年
9 杨卫;当代艺术泡沫与被扭曲的中国图像[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清华大学 尹鸿;图像时代的文学[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2 邹跃进;观念与艺术[D];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
3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4 陈晓娟;意境:艺术之为艺术[D];东南大学;2005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燕;艺术自律的困境[D];西北大学;2010年
2 郑怀远;现代性视域下艺术自律问题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3 李乖宁;审美对象的现象学阐释[D];西北大学;2004年
4 李志华;杜夫海纳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类型的现象学描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静洋;落选者沙龙:不可治理之物[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6 李敏刚;西方哲性诗学的拓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姣娇;解读网络交互状态下的个性化审美体验[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传东;意向性与杜夫海纳美学[D];苏州大学;2003年
9 刘丽黎;当代艺术中的数字手段[D];湖北美术学院;2007年
10 方伟;制造现实[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933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3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