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冯至与里尔克:存在主义视域中的重释

发布时间:2018-05-26 16:39

  本文选题:冯至 + 里尔克 ; 参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冯至与里尔克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如果从存在主义视域来考量会获得新的思路和启示。首先,里尔克试图在"存在"的世界通过"事物诗"的创造,赋予艺术永恒的品质;而冯至的《十四行集》中"事物"不仅作为艺术创造的起点,更被视为可以通过语言的命名而具有向人显示存在意义的能力。其次,《十四行集》与里尔克诗歌的对应性关系还体现在对诗歌表现方式、诗歌功能的共识上。更应看到,存在主义哲思固然让冯至脱离了浅层的诗意缠绕而走向了生命存在的深度,而传统的审美文化也使《十四行集》摆脱里尔克诗歌的玄奥与抽象,为冯至的存在主义的诗歌理念提供了本土化的可能性。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ng Zhi and Rilke has alway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scholars. If we consider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we will get new ideas and revelations. First of all, Rilke tries to endow art with eternal quality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ing poetry" in the world of being, while "thing" not only serv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rtistic creation in Feng Zhi's Collection of 14 lines. It is also seen as having the ability to show meaning to people through language naming. Secondl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llection of the Fourteen lines and Rilke's poetry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the style and function of poetry.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ies of course let Feng Zhi break away from the superficial poetic entanglement and move to the depth of existence of life, and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also made the Collection of the Fourteen lines get rid of the mystery and abstraction of Rilke's poetry. It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localization for Feng Zhi's existentialism.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批准号:10112462)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略”(批准号:10A084),湖南省教育厅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湘教通[2004]284号)成果之一
【分类号】:I0-03;I1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卢亚明;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杨寿堪;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储昭华;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再认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张公善;;深情呼唤生活诗学——试论生活存在作为美学的一种新本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宋文新;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形而上学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马友平;本雅明的“灵韵”(aura)理论与现代艺术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4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8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浅论文学艺术的真实性[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4 张高宏;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学及其对海德格尔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3年

5 谢学敏;深层修辞的内部特性及其建构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琴;历史叙事中的个人记忆[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

本文编号:1938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38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3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