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与海明威作品死亡意识之比较
本文选题:川端康成 + 海明威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 东方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与西方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是20世纪文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他们的作品都非常关注“死亡”主题。 本文主要是对比分析两位大师作品的死亡意识。首先,两位作家都热衷于表现死亡主题,这是与他们大致相似的人生经历,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们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其次,他们作品中表现出的死亡意识具有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描写死亡情绪及情感方面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作品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死亡意识,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作品的死亡意识隐含着深重的忧患意识;作品死亡意识体现了宗教文化精神。再次,作品的死亡意识可以引发哲学理性思考,如生死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死亡的客观性与主体认知方式的对立统一性等。 总之,通过分析两位大师作品的死亡意识,可以透视两位作家作品所属的东西方异域民族的异质文化特性,把握文本的独特内涵,理解作品的悲美风格和哲学深义,促进文化和精神领域的对话、交流,理解和合作。
[Abstract]:The oriental Japanese writer Kawabata Kangcheng and the western American writer Hemingway are the great writers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Their works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theme of "death".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eath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ks of the two masters. First of all, both writers are keen to express the theme of death,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life experiences, social times,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life. Secondly, the consciousness of death in their works has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t reflects the unique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describing the emotion and emotion of death, the consciousness of death embodied in the characters' images in their works. It has the spiri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sciousness of death in works implies a deep sense of distress; the consciousness of death in works embodies the spirit of religious culture. Thirdly, the death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ks can lead to philosophical rational thinking, such a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the contradiction of life and death, the objectivity of death an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the way of cognition of subject, etc. In a word, by analyzing the death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ks of the two masters, we can see through the heterogeneou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writers' works, grasp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the text, and understand the tragic beauty style and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the works. To promote dialogue, exchange,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in th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fields.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0-03;I1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守义;“染上了作家的色彩的生活”──读《尼克·亚当斯的故事》[J];求是学刊;1992年02期
2 江溶;海明威《老人与海》创作史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3 谭江玲;是“迷惘”,还是“奋进”?——读海明威作品所想到的[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2期
4 郑长发;海明威《A DAY’S WAIT》的艺术特点[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5 黄利玲;尼克·亚当斯:海明威系列硬汉第一人[J];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04期
6 卢岚;;海明威,以人生灌溉作品[J];作家;2007年11期
7 荒原;;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有多美[J];祝你幸福(知心);2011年02期
8 刘中民;;打不败的失败者——试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9 菲力甫·扬;曹炜;;简论欧纳斯特·海明威的创作[J];云梦学刊;1984年Z1期
10 戎林海;海明威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兼论海明威的人生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鸣雁;;矛盾与迷茫的重合——再析《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叶贤;;作家自杀的心理原因剖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吴敏;;日式虚无美的极致——读川端康成《雪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魏龙泉;;名作家心中“我们的共同父母”——著名美国编辑家皮金斯[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张婷;;《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罗伯特·乔丹[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吕路线;;综合医院抑郁障碍[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8 唐韧;;源流之辨——《讲话》之“经”与“权”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朱丹耕;;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杰出贡献[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建辉;;出版业的文化诉求:呼唤编辑大师[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汤耀国;“硬汉记者”海明威[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陈先义;用通俗方式解读的文艺理论课题[N];解放军报;2008年
3 陈先义;用通俗方式解读的学术理论课题[N];文艺报;2008年
4 邢世嘉;海明威在巴黎的日子[N];光明日报;2005年
5 张宏(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像桑提亚哥一样孤独[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兰守亭;海明威在非洲[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周莉清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从文化物质主义角度解读海明威的创作主题[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8 赵秦;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之四)[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洁尘;瓦莱丽与两个海明威[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徐秉君;海明威与海[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年
4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D];吉林大学;2009年
5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7 邵珊;威尔逊的文学与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艳华;泉镜花浪漫主义小说的幻想空间[D];吉林大学;2009年
9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瑜芳;迷惘的一代[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俞骅;生与死——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靳伟英;走出迷惘的迷雾[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晓辉;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D];吉林大学;2004年
5 马云飞;海明威《永别了, 武器》中的象征[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进军;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色新探[D];吉林大学;2004年
7 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果;论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永菊;海明威的女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华;海明威短篇小说中对生命与死亡主题的不断探讨[D];安徽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31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03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