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的危机

发布时间:2018-09-09 15:12
【摘要】:正自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将"文学终结"的观念抛出后,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文学终结、文学危机的话题不断地被涉及、讨论。米勒的出发点在于,新兴技术手段的不断应用,必然会对文学的存在样态产生冲击,在其《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中,他首先引用了德里达的观点,德里达指出:"在特定的电信
[Abstract]:Since J.Hillis Miller threw out the idea of "the end of literature", i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The topic of literature crisis has been constantly involved and discussed about the end of literature. Hans Muller's starting point is that the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means will inevitably have an impact on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In his article "will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continue to exist?" he first quoted Derrida's view. Derrida pointed out: "in specific telecommunication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文艺生产与消费调查评估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诗学隐喻理论及其文学实践”(项目编号:11CZW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语言视域中的当代文学危机研究”(项目编号:2011049118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童庆炳;文学理论的边界——从当前文学图书印数谈起[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2 曹卫东;;文学语言与文学本质——从哈贝马斯对德里达的批判说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器友;20世纪末我国文学颓废主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田义贵;;试论《红岩》文本的传播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宋霞;国外学者对科技和高科技问题的研究——由内在论向外在论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田义贵;试论红色经典的传播效果[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6 黎春娴;;消费:一种社会结构的诠释——兼读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7 张旭亮;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1期

8 闫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赵勇;追求沉思还是体验快感:流行音乐再思考——试析阿多诺的流行音乐批判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鲍展斌;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先进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5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庆东;自由意志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D];浙江大学;2002年

2 范小玫;消费主义及其对美国当代社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3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D];广西大学;2002年

5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韦映;现代传媒环境下的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郑媛;试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9 王文棣;大众传媒与西部农村现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良;;浅谈文学作品中的“拙笔”[J];写作;2011年Z1期

2 罗婧婷;;浅谈文学作品“对话”演播中的语境还原[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3 张敏;;浅析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美[J];现代交际;2011年08期

4 马敏娜;;文学作品中温暖的乡音——浅谈方言与文学作品的结合[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赵平;孟凡平;;主体间性暨《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实践[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杜瑞;;解读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命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7 李鸿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浅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8 王艳;高菊霞;;文学作品的标题翻译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胡艳彬;;焦点-背景理论与文学作品空白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10 林文艺;;英文版《中国文学》作品翻译选材要求及影响因素[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生琳;;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表现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不合理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10 ;剑男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范垂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N];人民日报;2009年

3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4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职[N];文艺报;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李云雷;批评是一种创造[N];文艺报;2011年

8 赵俊贤;文学创作发生研究的回顾与期待[N];文艺报;2010年

9 李玉平;“文化熟知化”与艺术品质[N];文艺报;2010年

10 卫厚生;文学不应只为市场写作[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婷婷;日常生活审美化系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3 王晓波;怎样的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5 梁书;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8 常超;创造性思维与文学作品[D];吉林大学;2010年

9 崔冠华;电子传媒时代的泛审美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10 杜宏;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英汉互译[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32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32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6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