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本语根综通研究与文艺学教研

发布时间:2018-09-11 06:44
【摘要】:根据综通研究的定义域及其视野,文学、史学、哲学是人文科学的第一代子嗣,文艺学、文献学和文本学是它的第二代子嗣。文艺学的教研应该着眼于普适性和"异量之美",应该体贴人文言音、言数和符号之根本,特别是它应该有勇气和胆量向数学求爱。文艺学既要在"本同"的层面"格义",又要在"本同之异"的层面追求情致。"可以数求,难以辞逐"的文学理论以此掂量"末异之同",并企慕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把握微妙的"情结"。文学批评总是想撮合"理论"与"文学"乃至"文学史"之关系,这种撮合有时是成功的,有时也会出现悖谬。文艺学教研应该时时警惕文学和审美肌体之悖谬。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field of definition and its field of visio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re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ldren of the humanities, literature and art, philology and textual studies are its second generation of heir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focus on universality and beauty of different quantities, and should be considerate of the root of classical Chinese pronunciation, number of words and symbols, especially that it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and courage to appeal to mathematic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pursue emo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same" and "the same and the sam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same". " The literary theory, which can count and seek, can weig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nd grasp the subtle complex in a deeper and wider sense. Literary criticism always wants to mat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literature" and even "literary history".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always guard against the paradox of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body.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闫朝晖;;汉语古诗的色彩美在英译中的再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党聆嘉;;浅谈朱光潜先生对当代学生如何学习之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3 林美杏;;浅析上世纪20年代新文学期刊的创刊词与版面设计[J];设计;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根林;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童丹;中国古典诗词俄译时的意象转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D];河南大学;2011年

2 潘秋君;禁锢与自由[D];河南大学;2011年

3 梁万新;城与乡:俗世生存的审美建构[D];暨南大学;2011年

4 齐国动;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文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赛男;休闲的现代性,现代性的休闲[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邹天兰;作为基本美学范畴的“幽默”[D];厦门大学;2007年

7 张萍;新课改中职语文教材诗歌文本研究与教学实践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星林;论林语堂对性灵文学传统的弘扬[D];复旦大学;2008年

9 盖钧超;从庄子看诗哲同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李光;王维“诗中有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青;文艺学副研究员余悦[J];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07期

2 杜书瀛;走向对话的时代——新时期文艺学20年学术历程[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陈文忠;本事·故事·情节——文艺学与语文教学答问之五[J];学语文;2005年01期

4 欧阳友权;聂庆璞;;文艺学的理论回眸与学科拓展——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回顾与展望会议综述[J];理论与创作;2006年01期

5 ;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介绍[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6 朱国华;;转智成识:论文艺学的逻辑出发点[J];文艺争鸣;2008年05期

7 刘宁;当代苏联美学和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J];文艺研究;1984年02期

8 李欣复;信息论·思维学·文艺学——关于文艺方法论讨论的一点意见[J];当代文坛;1986年01期

9 张玉能;反映论、创造论与文艺学的建构[J];学术月刊;1994年09期

10 ;文艺学当代形态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杜书瀛;;百年扫描——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回顾[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毛庆其;谭志图;;论社会主义文艺学学科建设[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李衍柱;;马克思主义人论和文艺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力之;;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契的比较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曾庆元;;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回顾与反思[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汝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借鉴性的思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2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3 欧阳友权;我们去哪里触摸文艺学前沿?[N];文艺报;2005年

4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王卓斐;我国现阶段的网络文艺学研究[N];文艺报;2006年

6 程正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郑端;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新态势[N];文艺报;2003年

8 周雪梅;继承与拓展[N];中国艺术报;2003年

9 ;高扬新人文精神的旗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王德胜 杨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4 祁永芳;新时期文艺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丹;元白诗派元前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吴玉英;库利科夫斯基文学创作心理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康艳;“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辨析[D];辽宁大学;2009年

10 顾宁;网络社会环境下的当下中国文学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潇;[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3 王元兵;近30年“文艺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刘桂霞;文艺美学园地的拓荒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卢衍鹏;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身份问题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6 毕日升;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起、现状及前景[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梁静;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杨正华;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生成背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陆扣华;г.о.维诺库尔及其在语言学和俄罗斯标准语发展方面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程圃芳;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创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35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35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b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