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认知范畴转换角度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英译探究

发布时间:2018-10-21 09:58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文化中享有盛名,诗歌的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在于意境,而意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意象。所以,诗歌的翻译在于意象的翻译,在于意象在译文中的传递和再现。意象,是诗人意愿和情感的承载体,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人们认知的产物。而意象的这一本质特征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言词汇,范畴的本质是一致的。范畴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过两个阶段,经典范畴理论阶段和原型范畴理论阶段。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经典范畴理论就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下的范畴具有以下特点: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确立的;范畴是封闭的;范畴与范畴间有着明确的界限;范畴成员的地位是一致的。直到19世纪6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成立和发展对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在学者们的研究探索后产生原型范畴理论。它的确立和发展,使得人们对范畴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也为语言学中诸多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范畴不是一个闭合的集合概念,它是一个开放的集合。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任何一个范畴都会有成员的增减和改变。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亦或称之为中心成员和边缘性成员。范畴是一个等级,可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以及下位范畴。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在语言层面都有一个它属于的范畴层次,从这一角度出发,意象的语际翻译也可以视作语言范畴的转换。本文中,作者将从语言范畴的转换和改变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英译研究。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范畴是人和外界在互动中产生的,而英汉两种语言系统产生并发展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这就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范畴化也会出现差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意象的翻译可以理解为某一词汇范畴在另一语言系统中的范畴转化,或者说是再范畴化的过程。然而,在范畴的翻译转换过程中,原范畴在目标语言系统中会出现在范畴层面上诸多不对应的情况,甚至是范畴缺失的情况。文章中,作者将诗歌意象转化的不对应情况主要归纳为以下五种:原型的不对应,范畴层次的不对应,范畴域的不对应,文化内涵的不对应以及范畴的缺失。基于这种种的不对称情况,作者通过范畴转化的两种模式:范畴层次上转换模式和不同范畴间再转换模式。在这两种模式的指导下提出了意象翻译的一些策略。第一种是保留原诗意象的策略,即可以通过直译,直译加示例化或直译加图示化的方法来保留。当在译语系统中可以找到同等或相类似的意象范畴,译者完全可以同过直译或直译加示例化或图示化的方法来保留原诗句中的意象,让译语读者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中国古诗意象的独特与精辟之美。第二种则是改变原诗意象的策略。当译入语中范畴缺失时,我们可以改变意象或采用译入语中的意象来取代原诗意象。虽然,原诗的意象被译语中的另一意象所更改,但诗歌意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得到了保留,可以避免译语读者对译作产生误解和困惑。第三种则是省略原诗歌意象的策略,这一策略又细分成了省略和概括两种方法。当译语系统中找不到与原意象相对应的范畴,译者可以在保持原诗意义得到传递的基础上省略掉一些意象的翻译,或者采取用其他语言概括综合原意象所表达的意义的方法来指导翻译实践。第四种也是文章中提到的最后一种策略,是添加意象的策略。譬如当原意象是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意象,为了让译语读者更容易更真切地体会到原诗的意义,译者可以视情况添加一些具体的意象来传递原诗句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在翻译实践中,不管译者选择以上哪种翻译策略,都是为了让原诗意象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及意象形式之美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作中,让译作读者感受到中国诗歌的意义和风味,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运用的精妙。该研究旨在为中国诗歌中意象的翻译提供一种新颖的研究角度,即从语言学中认知范畴的角度来分析意象的翻译,并从这一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象翻译的策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向红;中国古典诗歌学与谈[J];草原税务;2003年12期

2 王文兵,张宝池,赵荣霞,吕丽卿;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桥情三部曲[J];滁州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3 王哲;;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与西方读者的审美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蒲日材;;想象——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灵魂[J];贺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铁辉;南凡;;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目标及原则[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唐文丽;;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词的传译难点与策略[J];价值工程;2011年31期

7 任增强;;中国古典诗歌在英国的传播与著述的出版[J];出版广角;2013年15期

8 杜逸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探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9 叶太平;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9年S1期

10 王飞旺;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人生意识[J];九江师专学报;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洪涌;;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语言的特征[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王小舒;;阐释学美学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及释义[A];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总第3辑)[C];1992年

3 陈月红;;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十余年综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子烨;;啸: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音乐意象——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之关系的一项研究[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霄蛟;王颖;李晓莲;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6 李晓莲;王霄蛟;王颖;王立增;;200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期刊、报纸类)[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演讲人 叶嘉莹 整理 张静;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N];光明日报;2013年

2 杨晓民;借古论今谈新诗[N];人民日报;2011年

3 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系 王宇根;中国古典诗歌景物描写:从象喻到写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廖令鹏;发现被忽视的中国元素[N];文艺报;2014年

5 人文学院中文系 孙明君;“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赏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N];新清华;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志伟;要见天孙织锦成[N];光明日报;2013年

7 诗歌评论家 作家出版社编审 唐晓渡 本报记者 怡梦;诗:中国风从哪里吹来[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曹志平;儒家德化自然观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N];文艺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綦晓芹;“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历史中”[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文学在日本基础教育占有重要位置[N];中国文化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2 蒋向艳;向着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觉探寻[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煜;千秋一脉,弦歌来绝[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菁菁;中国古典诗歌诗意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睿;认知范畴转换角度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英译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姜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创造性发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晏雪;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静茹;中国古典诗歌模糊美的鉴赏与翻译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于瑞照;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及中国古典诗歌模糊语的翻译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8 常丹丹;从符号学角度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翻译[D];中南大学;2007年

9 肖菲菲;从文化角度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程华薇;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和青少年人格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84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284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7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