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与《哈姆雷特》之比较
[Abstract]:Chekhov's Seagull and Shakespeare's Hamlet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mes, relationships and characters. If Hamlet utters the words of a Renaissance humanist, Tripolev in Seagull shows the image of a Russian intellectual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re was a shadow of Hamlet on him, too. Seagull played down the plot of the play, focusing on the inner world of the character. Nor was Hamlet intended to express a tragic story of blood revenge. The focus is on the complex and profound inner contradictions of the protagonist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eries of events.
【作者单位】: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分类号】:I0-03;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泉坤;对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的逆主流思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华泉坤,崔燕;意象不同凡响《麦克白》熠熠生辉[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付昌玲;胡友峰;;《圣经》“乐园”神话:作为文学原型的流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郑桂云;东西方封建社会两个叛逆形象之比较——哈姆雷特与贾宝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江洁;残酷的幽默 含泪的微笑——试评《李尔王》中的喜剧元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徐海云;认知语言学与戏剧欣赏和批评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张雪桦;;浅谈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中的人性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宋涛;朱洁;;网中的麦克白——麦克白负面心理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郑毅;;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中的犹太人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张玉芬;;浅析麦克白的转变及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克文;;马克思的文采——兼对当前政论文语言的思考[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罗益民;;性别伦理美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的新方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光华[D];浙江大学;2012年
4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6 张春丽;元杂剧“悲剧说”辨析[D];苏州大学;2003年
7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8 姜洪伟;李健吾剧作论[D];复旦大学;2004年
9 黄晓敏;莱蒙托夫的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俊杰;对《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整体辩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任艳;失衡导致的悲剧—莎士比亚剧作的悲剧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凝;金庸小说复仇主题的西洋化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秀芳;男权社会中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梅振铎;《李尔王》的生态叙事消极体验[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燕;王元化文学思想中的契诃夫[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树利;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张力[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梅;操纵论视角下的剧本翻译策略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10 李丹萍;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晁召行;;谈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时代性及其悲剧意义[J];许昌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2 白莉;范晔;白萍;;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之我见[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01期
3 Minty;;莎士比亚之唐版哈姆雷特——《满城尽带黄金甲》[J];世界电影之窗;2006年09期
4 苏福忠;《哈姆雷特》中的莎士比亚[J];读书;2002年11期
5 曾钫;刘泽群;;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J];作家;2010年24期
6 朱虹;莎士比亚和他的剧作——欢迎英国老维克剧院来华演出[J];中国戏剧;1979年10期
7 李门;;看《王子复仇记》二题[J];电影艺术;1979年04期
8 张苹英;;匠心独运 各显千秋——评《哈姆雷特》一段独白的四种名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让人笑到内伤的《莎姆雷特》[J];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4期
10 鲁萌;性格悲剧·崇高·人——读《哈姆雷特》札记[J];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伦理视角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石洪生;;契诃夫与舒克申[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杜娟;;身份的犹疑:哈姆雷特形象意义再探[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裘行洁;;斯特拉特福的启示[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7 臧天婴;;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郑静;;《哈姆雷特》悲剧冲突散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炜;;从契诃夫到沈虹光:现实主义戏剧的一种写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丁海彬;耿宁;;由《哈姆雷特》的王位纷争小窥兄终弟及的伦理沿袭[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看中国的《夜宴》[N];解放日报;2007年
2 桂俊松 于欢;乐观才会“被拯救”[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兰守亭;被通俗化的莎士比亚[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莎翁真是用密码写作的“乱党”?[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5 易沉;莎士比亚诗作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杨程波;莎翁故乡旅游开发给我们的启示[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通讯员 杨英姿邋记者 余传诗;《读莎士比亚》:王元化88岁生日收到最可心的礼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彭镜禧;戏曲与莎士比亚之间的约与束[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孟保青;意在出新的《新莎士比亚全集》[N];文汇报;2000年
10 金晓非;莎剧的三种电影面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研;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苏玲;契诃夫传统与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徐乐;契诃夫创作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李新亚;阐释爱情故事内涵的语言巨匠:莎士比亚《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辉;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夏小鹏;莎士比亚翻译的文体学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曾小玲;奥瑟罗的他性在原剧和帕克电影中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4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5 徐剑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D];安徽大学;2006年
6 张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娄立国;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9 宋榕榕;乔伊斯与《尤利西斯》中的莎士比亚[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42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4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