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三重属性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Abstract]:Nature, society and spirit are three dimensions of human nature. It is the deep basis of literature to pursue the value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based on the dilemma of man's natural existence, the dilemma of man's social existence and the pursuit of beauty. Whether in the synchronic axis or in the diachronic vertical axi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nature, society and spirit are the perspectives or tools to examine 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 Looking from these three angles of view, we can see the boundless and broad field of vision formed by the interweaving of rich and complex human nature. In the study of literary character image, whether it is a combination of dual character or a circle, the generalization of character image can give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in the vision of the triple existence of nature, society and spirit.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兴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单永军;;醉:诗意的自远与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较[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4 陈旭光;论第四代导演与现代性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辜正坤;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张学昕;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论纲[J];北方论丛;2001年04期
7 吕明臣;加强母语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刘家和;古代印度的土地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04期
9 张英;元青花和五彩瓷款识及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北方文物;1996年04期
10 沈敏荣;成文法的变革与法律的不确定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蔡向荣;;我见青山多妩媚——论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意象[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辛弃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彭江浩;;论梅里美小说中的伦理意识[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友文;;《家》中觉新的伦理学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常君睿;;论大学生的审美个性及其培养——康德美学思想的启示[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7 陈阿兴;李希刚;;论流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基于规范与实证视角的分析[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冯海;从“训诫”到“交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祥星;有限公司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黄海晴;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季雅群;生命的悲苦歌吟[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唐春艳;孔融研究四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长银;反叛与重建[D];郑州大学;2001年
6 林(更生);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蔡恒剑;从形式观的变迁看文学概论教学及教科书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霍婧;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之奠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新坤;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特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马卓;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蕾;;写实尚可,立意缺失——迟子建《白雪乌鸦》较加缪《鼠疫》的不足之处[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2 ;新视力[J];影像视觉;2011年08期
3 成穷;;美感与灵性——美感性质新解(下)[J];艺术·生活;2001年05期
4 戈瑜t$;;游戏、自由和美——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5 尹青峰;肖向东;;“不和谐”的家庭出路何在——论奥尼尔与曹禺戏剧中的救赎精神[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6 余添;;论僵尸与吸血鬼形象体现出的中西文化异同[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7 马明奎;;对于“隐含作者”的反思与重释[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8 付强;;艺术本质的摩仿与表现之辩[J];文艺争鸣;2011年12期
9 孔庆东;;文学是人的价值核心[J];发现;2010年06期
10 邹承辉;;对普通人物不同视角的共同关注——沈从文与卡夫卡小说的比较解读[J];山花;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燕世超;;文学本质的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陈牧;;艺术和审美,铸就完整之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鹿炳君;;以艺术的名义——伪前卫艺术的策略与招牌[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艳勤;;张爱玲的自译作品The Golden Cangue中的翻译策略探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8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贺仲明 山东大学文学院;文学的意义不会长期被遮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康天军;“法律与文学”研究:可能与意义[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许雯丽;六盘水文学院作家讲座系列《灵感与写作》[N];六盘水日报;2010年
4 翟永明;文学的社会承担和“底层写作”[N];光明日报;2008年
5 常智奇;艺术的真实在于澄明生活[N];文艺报;2010年
6 肖鹰 清华大学哲学系;文学标准无中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雷体沛;当下文学中的人性谬误[N];文艺报;2003年
8 余岱宗;于细微处呈现精彩[N];文艺报;2006年
9 马建辉;文学的深度[N];文艺报;2011年
10 罗靖 黄力之;文学“人性论”与“下半身”写作[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战;西方造型艺术高峰的哲学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曹连观;文艺伦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雪花;作为实现审美乌托邦的现实手段[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静超;文本结构与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3 尹中琪;试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类精神[D];郑州大学;2006年
4 李欧美;文学世界的诗性品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6 孙也冰;麦克尤恩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孤独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孙志高;文学是人的艺术化符号存在方式[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8 李洋;“局外人”论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谷莹;建构“主动进取的自我”[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刘雅;丑在感性绵延中的纠缠[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9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793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