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学学科设立与艺术学理论发展历程探析
[Abstract]:In view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since the new period,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two main historical threads intertwined with it, one is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theory from "spontaneous" to "conscious"; The other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ubject of art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The problems of historiography involving the former are quite complex, covering many unresolved problem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art since the new period. The latter is more direct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subject of art, which i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a disciplin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tudy of subject history, we can not only fully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art, but als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rientation, value and function of the subject, but also understand the law and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history of art since the new period from the angle of subject history. In shor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history in the new period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bject of art and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art.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o further follow-up explor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再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兼答邹大炎同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
2 彭吉象;;关于“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朱立元;西方美学研究的新收获——评介蒋孔阳副教授的《德国古典美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4 李心峰;为马克思主义艺术学正名──兼谈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文学学)的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5 陈池瑜;张道一先生艺术学思想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童庆炳;;审美论—语言论—文化论:新时期30年文论发展轨迹[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7 谭好哲;;论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开放性特征[J];理论学刊;2008年08期
8 郑巨欣;;作为门类学科的艺术学内涵及其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3期
9 周军伟;;高教美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夏南;;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形象思维方法[J];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振武;潜隐的心理:《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三[J];蒲松龄研究;1998年01期
2 张亚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发生、发展及论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方国武;;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中的政治存在与变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刘锋杰;;论中国当代的创作个性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刘淮南;;从“自律”、“他律”看“文学是意识形态”及其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薛雯;;新时期初文学的“去政治化”及其叙述策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傅爱国;;性别意识形态中的游寿书法风格简论[J];书画世界;2007年05期
9 钟小军;;论曹禺剧作中的悲剧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李士奇;;《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悦笛;;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与反思[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华迦;冯宝兴;;郑季翘批判形象思维论始末(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7 王阿军;;编辑学的美学探索[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8 肖荣;;论艺术直觉的特点和作用[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9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张卫霞;;文学:多因素有机统一的社会性创造活动[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乡[D];上海大学;2011年
7 徐俊;版权侵权判定[D];复旦大学;2011年
8 林印吉;睡莲中的灵晕[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9 陈蓉;城市公园绿地主题的确立与表达[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建军;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房丹;材料营造装饰绘画新语境[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红岩;孤蓬自振惊沙坐飞[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广明;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鸿牧;明式家具与文艺复兴式家具审美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陆贵山;论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2 李oず,
本文编号:2385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857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