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以荣格与卫礼贤的立场为例

发布时间:2018-12-26 08:43
【摘要】:在经历了后现代的解构大潮后,"立场"成了人们争议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与生俱来,鲜明突出,比较文学从创建之初就缺乏独立而稳固的位置。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文学学者的资格问题,比较学者所追求的目的、境界和态度问题,比较学者的立足点问题。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的根基和立足点越来越摇晃不定,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出发点,失去了对我们自己的现实的关怀,那么,无论我们怎样尽心尽力,我们离自己的目的地则会越来越远。
[Abstract]:After going through the tide of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 "posi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f controversy and discussion. The posi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inborn and prominent, and it lacks of independent and stable posi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its creation. The posi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qualific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cholars, the purpose, state and attitude of comparative scholars, and the foothold of comparative scholars. The foundation and foothold of ou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ncertain and worrying. If we lose our point of departure and our concern for our reality, then, no matter how hard we try, we will be farther and farther from our destin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象愚;;比较文学“危机说”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苏珊·巴斯奈特;黄德先;;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4期

3 李震;;《摩罗诗力说》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易彬;;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比较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柯平;《摩罗诗力说》与摩罗式崇高诗学[J];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4期

2 李震;;《摩罗诗力说》与中国现代诗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承;;借鉴·探寻·建构——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基点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1989年06期

2 裘倩倩;;跨越的不仅是语言——试论文学与政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3 秋敏 ,陈郁;强化跨学科、跨时代研究——浙江师大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侧记[J];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01期

4 叶仁雄;刘舸;;与世界文化多元性共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综述[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5 吴家荣;刘萍;;论新时期比较文学教材的发展[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01期

6 乐黛云;;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面临的问题[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7 袁丽梅;;纵横与跨越——张旭新著《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评介[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4期

8 史静怡;;比较文学定义之争再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殊颖;;贵州省比较文学学会在我校召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10 ;兰州交通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简介[J];新学术;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邹岳奇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田禾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费小平;;《翻译研究与杰出的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学者资源的阅读:译介学研究的文本化途径》[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鲁西西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永林;;“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致辞[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超;跨学科成比较文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姜小玲;“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N];解放日报;2011年

3 周玉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在上海出版[N];文艺报;2011年

4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舒宪;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8 宿玉村;张力与差异中的互动:建构两岸多元对话的比较文学学术网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雯娇;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张铁夫;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年

2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红洋;艺术中的原型与灵魂自救[D];厦门大学;2006年

2 董国俊;20世纪初中西现代小说中的自我[D];兰州大学;2007年

3 刘松燕;杨周翰先生学术成就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5 孙月宁;论翻译文本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有效性[D];中山大学;2010年

6 金兰;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7 高永;母题理论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敏;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9 梁旭;《生死场》与《人间问题》的人物类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比较论[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陈聪;《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1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91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