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曼符号学的人文气象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ialogism,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Russian semiotics, Lotman thought between Kant and Marx, revealed the other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ubject at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and criticized the model of identity subject represented by Hegel. Using historicism to crack scientism, intersubjectivity to break down absolutism, and relativism to dismantle reductionism, thus showing a grand humanistic atmosphere.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文论与‘去黑格尔化’研究”(项目号:13BZW0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超越现代与后现代——德勒兹差异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研究的启示”(项目号:12XJC75100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论创新与经典重译”(项目号:GD12CZW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俄罗斯文艺;2003年03期
2 卡拉威·库尔;王永祥;;洛特曼在意指过程模式化方面的遗产[J];俄罗斯文艺;2012年03期
3 李薇;;洛特曼符号学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刘增美;方法的探索:洛特曼理论体系的内外之间——读《结构文艺符号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5期
5 王铭玉;;符号的模式化系统与符号域——洛特曼符号学思想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1年03期
6 李薇;;“文学研究中的哥白尼革命”:国内洛特曼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萧净宇;洛特曼符号学-美学阐释中艺术文本的特色[J];俄罗斯文艺;2005年02期
8 耿海英;接受与研究:洛特曼符号学在中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郑文东;;符号域的空间结构——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研究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薇;;洛特曼与苏俄文论变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康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92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392425.html

